MENU

Fun & Interesting

六月雪之公堂大審 譚穎倫 梁心怡 吳立熙 周洛童 葉文笳 李晴茵 黃可柔 陳榮貴 蘇永江 張振中 梁翠珊 洪榮輝 區文鳳

man fung au 13,369 11 months ago
Video Not Working? Fix It Now

穎怡聲粵劇團2024年3月29日沙田大會堂演出 唐滌生編劇 區文鳳曲式句格注釋 譚穎倫 飾 蔡昌宗 梁心怡 飾 竇娥 吳立熙 飾 張驢兒 周洛童 飾 荔香 葉文笳 飾 蔡婆 李晴茵 飾 皇姑 黃可柔 飾 錢牧 陳榮貴 飾 羊勝公 蘇永江 飾 金駝子 張振中 飾 楊滔 梁翠珊 飾 竇仙童 洪榮輝 飾 大差 特別說明:上傳視頻中,譚穎倫所唱的一段長句滾花[青竹蛇兒巷],做注釋時並沒有劇本在手,按唱情認定是肉帶咗唱七字句滾花,但由於原起式兩頓,若計兩句,便成了重覆了一個上句,其後取得劇本,註明是長句滾花,故把剛上傳的視頻刪除修改再上傳。但數小時後電話訊問譚穎倫這段曲是否改唱七字句滾花,他回覆確是改了七字句滾花,但原起式兩頓,算為一句兩頓十四字的滾花,所以算是沒有重了上句。今特此說明。 區按:上傳六月雪之公堂大審,除了大審戲是譚穎倫十分擅長之外,也希望借大審戲說明幾個如何欣賞大審戲和大審戲相關的編劇問題。   首先,大審戲必定不是依靠演唱的折子,而是依靠演員演出的折子,所以如果演員未能把握演出節奏,那麼整場戲必定塌陷下來。尤幸譚穎倫除了和梁心怡相當合拍之外,吳立熙亦是十分關鍵,此外,飾演羊勝公的陳榮貴和飾演金駝子的蘇永江,因為是老戲骨,才能把握氣氛。除了演員外,鑼鼓伴奏亦是整場戲的關鍵所在。掌板必須咬緊情節發展,以鑼鼓烘托,才能逼起演員的情緒。由此可見,大審戲就是一場氣氛觀賞的演出。   大審戲很多時有次要演員兩句開場詩白引入,由於譚穎倫上場也是詩白,所以是次演出刪除了黃可柔和張振中的兩句詩白。負責大審的主要演員上場,即是審案官上場,粵劇必定使用[朱老二]音樂配鑼鼓,[朱老二]其實是明清南北曲[珠露兒]的變音。演員上場方式,通常先以衣袖掩面,上場再下場,然後才再上場,但這亦不是必定的,是次譚穎倫便沒有這樣做,原因是表面他和被審者有一定關係,因掩面上場,有表示鐵面無私的意思。這都是一般大審戲的基本模式。   大審戲因為不是唱戲,所以口白口古便十分重要,口白通常伴隨鑼鼓,但並不是鑼鼓口白,而口古除了楔以鑼鼓提升氣氛外,也是表現重要對話部分的意思,因此需要用鑼鼓提起觀眾的注意。同樣地,我之前在其他視頻提過,口古不能超過八句,因為連續講太多口古,反而失了提醒觀眾的作用,這場大審戲中最重要的一段口古,事實上也只有八句。   其次演唱多是滾花或快點。使用滾花原因是滾花即是對話,而快點是帶有立即進行的感覺,所以這也是大審戲常用的曲式唱段。當然,如果有需要解釋案情,也可運用其他較長的唱段,但必須明白,唱段一長,整體氣氛便會因此鬆弛,所以若要維持劇場逼力,便不能運用長的唱段。視頻中的滾花,太多數是七字句滾花,尤其是生角的滾花,就算是吳立熙最後唱的一段認罪滾花,也是七字句滾花。只有梁心怡唱的滾花,才是分兩頓共十四字的滾花,包括她和譚穎倫對唱的那一段,是每人半句演唱,形成對答形式。有些觀眾誤會滾花的原來模式是分兩頓,每頓七字,共十四字,才是本來的句式。其實滾花最初是七字句,因為七字句通常分成四三格,即前四字後三字,其後這種格式,在自由板的情況下,加上需要陳述更多內容,才逐漸形成兩頓共十四字的模式。   此外,舞台走位上,水波浪也同樣是表現思緒反覆思量的方式,譚穎倫戲中走的水波浪[一般編劇寫法是標明[大水介]],通常走的[鎖匙位]是先到提出問題方[即吳立熙],再到思考方[即梁心怡],再到中間,因劇中需要,譚穎倫是轉身望向公堂上方,其實應是[公正廉明]匾額的地方,再思量問題的矛盾。這也是一種基礎表演模式。而大多水波浪之後是唱長花,原因是表達之前的多方考慮。   總體來說,大審戲不容易寫,也不容易演。不容易寫是因為必須事事合乎邏輯,並且必須不斷有反覆,才能推起高潮。不容易演是因為演員必須熟曲,要不假思索,如稍為忘記,氣氛便斷裂。如視頻中,飾演張媽的演員忘了曲詞,幸好譚穎倫立即救場,而且在早段發生,後段未受影響。此外,演員必須隨著氣氛提升情緒,若有一人跟不上,也同樣是拖累整場演出。唐滌生其實最初是寫情節劇為主,而他所以成功,最主要是他在當時是最講究情節邏輯的編劇,所以,可以看到六月雪大審上的情節安排,反覆又合乎情理,就是這個原因。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