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成龍老師帶領大家走進故宮陶瓷館,盡賞中國古陶瓷之精妙。 來源:故宮博物院微博視頻 #收藏 #交流 #瓷器
小捷
40,400 lượt xem 2 years ago 展覽| “瓷母”領銜千件珍貴瓷器故宮陶瓷館“五一”正式開館
2021-05-01
此次展覽以固定陳列的方式,從故宮三十六萬件珍藏瓷器中遴選出千餘件瓷器,按照時代順序,通過十七個單元,分通史陳列和主題陳列,呈現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民國時期的中國陶瓷歷史。
整個瓷器展覽帶給人的震撼視覺感受是什麼呢?
即是:你想去故宮看的那些明星瓷器,這次全部都亮相了。
還有:如果你是故宮的常客,也會發現,過去5年裡故宮不同重要瓷器展覽中那些最珍貴的展品,這次也全部都集合展出。
●
“瓷母”領銜 耳熟能詳的珍貴瓷器集中亮相
比如上過《國家寶藏》的清代乾隆時期《各種釉彩大瓶》,也稱為“瓷母”,這次在武英殿正殿通過一個獨立展櫃進行展出,觀眾可以近距離觀看“瓷母”每一道釉彩。
“瓷母”的是我國官窯瓷器中,器形最大、釉彩種類最多,工藝最複雜的的瓷器,自上而下裝飾的釉彩達17種,從燒造工藝上,青花與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窯變釉、粉青釉、霽藍釉等均屬高溫釉、彩,需先焙燒。而粉彩、琺瑯彩、金彩及松石綠釉等均屬低溫釉彩,需後焙燒。如果任何一環節出現紕漏,便會導致瓷器盡毀。如此復雜的工藝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種釉、彩性能的情況下才能順利完成。
主張燒製這樣一款瓷器的想法來自乾隆,他一生愛好書畫,熱衷瓷器,他要做一款集歷代大成的瓷器,目的也是想要炫耀大清盛世和鼎盛王朝的海納百川。
比如極為珍貴的“汝窯天青釉凸弦紋三足樽”此前也在2015年的“清淡含蓄——故宮博物院汝窯瓷器展”中展出,被認為是比較理想的汝窯瓷器,冰裂紋層層開片,胎色是香灰色,就像燒的香落下來香灰的顏色。薄薄的釉的掩映下,口沿的地方帶有一點兒肉紅色。器物底部是滿釉,用支釘支燒,支釘敲掉,留下支釘痕,像芝麻粒大小,芝麻粒形狀。
除此之外,還有極為珍貴的北宋汝窯淡天青釉三足樽式爐,以及三國(吳)青釉堆塑穀倉罐、唐代魯山窯花瓷腰鼓、北宋定窯白釉孩兒枕、元代青花釉里紅鏤雕怪石花卉圖蓋罐、明代永樂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明代德化窯何朝宗制白釉觀音坐像、清代雍正琺瑯彩錦雞牡丹圖題詩句碗等珍貴瓷器。
●
36萬件瓷器裡精選千件 17個主題回顧陶瓷史
如果說故宮博物院在古陶瓷方面的優勢,可以說:數量大、品種全、年代真實可靠,也是極少能以中國陶瓷發展史為綱,展示出中國陶史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陶瓷類藏品包括三十六萬餘件器形完整的珍貴文物、數千件器形基本完整的一般文物、萬餘片明清時期瓷器殘片和從全國各地三百多個具有代表性的古陶瓷窯址採集的七萬多片古陶瓷殘片和窯具標本。
主題一至十為通史陳列,分別為“追踪溯源——新石器時代陶器”“瓷苑序曲——夏、商、週、秦、漢陶瓷”“青瓷初秀——三國、兩晉、南北朝陶瓷”“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名窯迭出——遼、宋、西夏、金陶瓷”“瓷都奠基——元代陶瓷”“繁榮昌盛——明代景德鎮窯和地方窯陶瓷”“清新雅緻——明末清初景德鎮窯瓷器”“登峰造極——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朝景德鎮窯及地方窯陶瓷”“餘輝閃耀——清代晚期、民國瓷器”,共計展品八百餘件。既包括宮廷珍藏的如“五大名窯”、明清兩代景德鎮御窯精品,也包括大量供宮廷生活使用的陶瓷器。
從這次陶瓷館的展品數量來看,從原來陶瓷館的四百多件展品增加到一千餘件,一級品超過總數的三分之一。展覽按時代順序和使用功能分十七個主題。
本次改陳還增加六個主題展,分別展示清代宮廷大婚用瓷、祭祀用瓷、進膳用瓷、陳設賞賜用瓷、宗教用瓷和萬壽成套用瓷等,並用輔助景觀使觀眾感受瓷器在清代宮廷的不同用途。這六個主題展品約計一百八十件,其中不少品種是從康熙至宣統朝持續燒造。這些同型、同色、同紋的日用瓷器大批量展出,在故宮博物院尚屬首次,既是御用瓷器嚴格的生產製度的直觀體現,也鑑證了清代宮廷生活的方方面面。
展中展
作為開館首秀,陶瓷館這次還嘗試了“展中展”的方式,首次集中展出七件清代乾隆時期景德鎮御窯燒造的鏤空套瓶、轉頸瓶、轉心瓶。景德鎮御窯廠在乾隆朝達到製作技術的巔峰,嫻熟的製瓷工藝,造就千姿百態的器形和嚴謹繁縟的裝飾,這類瓶因均有內膽且外套帶有鏤空的瓶,有的頸部或內膽可作三百六十度旋轉,透過外瓶鏤空處可看到內瓶上的裝飾圖案,致使製作難度極大,可謂極盡工巧。
喜慶吉祥——清代晚期大婚成套用瓷:成套用瓷指同一花色按不同器形燒造的各類瓷器,大多做工精細、色彩華麗,為逐漸式微的晚清製瓷業平添了一道獨特風景。此主題選取的黃地粉彩梅鵲圖成套瓷器堪稱同治帝大婚用瓷的代表。
敬天法祖——清代宮廷祭祀用瓷:此主題選取澆黃釉、白釉、祭藍釉、祭紅釉瓷等共四組,由此可管窺清宮祭祀用瓷之一斑。
等級森然——清代宮廷進膳用瓷:清代宮廷稱吃飯為“用膳”或“進膳”。對不同身份的人進膳所用器皿品種,均有嚴格規定,以辨等級、明尊卑。此主題選取七組陶瓷反映清代宮廷進膳用瓷的嚴格規制。
承續燒造——清代宮廷陳設賞賜用瓷:清代宮廷陳設和賞賜用瓷以瓶類器最為多見,清代沿襲明代製度,在景德鎮設窯廠專門燒造宮廷瓷器,供應形式大致分為三種情況,即大運、傳辦、進貢等。其中,以大運瓷器中的琢器數量最多。大運瓷器燒造可追溯至康熙朝,到了乾隆皇帝時期,就將大運瓷器固定了式樣並按例燒造。
在這個主題下,選擇了7種大運瓷器的,按照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的在位順序,陳列了不同時期相同器型,可以看出不同時期的瓷器風格差異。比如雍正皇帝時期燒製器型比較修長秀麗,而在乾隆時期,則統一了器型的樣式和尺寸。
莊嚴法相——清代宮廷宗教用瓷,故宮博物院收藏瓷器中有不少清代宮廷遺留的藏傳佛教用器,其中以乾隆朝景德鎮御窯廠產品最為多見,如五供、佛塔、七珍、八寶、觀音像、無量壽佛像、釋迦牟尼佛像等。這類瓷器結構複雜,燒成難度極大。
富麗華貴——清代晚期萬壽成套用瓷:慈禧在位的四十餘年裡,景德鎮御窯廠曾專門為她的壽誕燒造成套瓷器,著名的如署有“大雅齋”“天地一家春”款識的所謂“大雅齋瓷器”。此主題選取松石綠地粉彩花鳥圖成套瓷器作為慈禧皇太后萬壽用瓷的代表。
●
根據最新研究成果對部分文物進行訂正
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呂成龍介紹,故宮博物院“陶瓷館”創建於1952年,最初位於慈寧宮區,此後幾經改陳、遷移。他個人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至今的數十年來,也經歷了陶瓷館的四次改陳和遷移。
談及改陳的原因時,呂成龍說:“我們對於中國古陶瓷的認識,隨著研究的深入、考古的發展、科學技術手段的不斷更新,總會有新研究成果發布,故宮博物院的陶瓷館的展覽和內容也會跟隨著這樣的更新而不斷提升。”
呂成龍介紹,本次改陳充分吸收國內外對中國古陶瓷研究的最新成果,對個別展品的年代進行了訂正,力求使陶瓷館以嶄新的面貌呈現給觀眾。
河津窯白釉珍珠地刻劃折枝芍藥紋腰圓枕
比如一件乾隆題過詩的瓷枕,《河津窯白釉珍珠地刻劃折枝芍藥紋腰圓枕》,原定為“磁州窯系”瓷枕,但是之前並沒有更為具體的窯口,根據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此次展覽確定為“山西河津窯”。
明青花加礬紅彩海水龍紋金鐘碗
還比如此前也展出過的《明青花加礬紅彩海水龍紋金鐘碗》,原定的年代是明宣德,根據最新的研究成果,此次展覽中更正為“明正統”時期。
明青花海獸異獸盤
《明青花海獸異獸盤》原定的年代是明成化,根據最新研究成果,此次展覽更新為“明天順”。
●
時代下限:從晚清至民國
受到以往對民國瓷器不太重視觀念的影響,原“陶瓷館”通史陳列所選展品年代的下限為清末,這次“陶瓷館”改陳將所選展品年代下限定延長至民國。
民國時期製作的瓷器,仍以景德鎮窯產品為主,大致可分為仿古陶瓷和日常生活用瓷兩大類。仿古陶瓷的大量燒造,與當時盛行的古董收藏之風有密切關係,歷史上各名窯瓷器幾乎無所不彷,仿製水平高超者,常使人真贗難辨;日常生活用陶瓷主要是指供人們日常飲食、陳設等所使用的陶瓷器。
民國歷時近40年,上承清代末期,下啟現代,陶瓷器特徵也在發生變化。民國早期景德鎮窯產品,與光緒、宣統朝瓷器釉面視覺效果鬆軟特徵相類;晚期產品則與現代瓷器造型規整、瓷化程度高、釉面白度高等特徵相似。總體來說,民國瓷器在產量、質量、藝術性方面,在走下坡路,但毋庸置疑,這一時期也確實出現一些具有時代特徵的精品。
故宮博物院收藏約二百件民國瓷器,其中不乏有特色的精品,長期收存在庫房,很少有亮相機會,相信這次予以展出後,必定會進一步激起廣大觀眾對中國古陶瓷的興趣。
●
展示空間:從文華殿到武英殿
新陶瓷館位於紫禁城外朝西路、熙和門以西的武英殿區,與之前陶瓷館所在地原文華殿對稱呼應,分別坐落於中軸線西、東兩側。武英殿始建於明初,康熙年間曾在此設修書處,同治、光緒年間曾遭火焚並重建。1914年古物陳列所成立,武英殿與文華殿一道被開闢為陳列室舉辦文物展覽,並對公眾開放。2008年至2016年,武英殿曾被用作故宮博物院書畫館。武英殿南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須彌座圍以漢白玉石欄,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門。後殿敬思殿與武英殿形制略似,以穿廊與前殿相連,形成“工”字形建築格局。東、西配殿分別為凝道殿、煥章殿,院落東北有恆壽齋,西北為浴德堂。
新陶瓷館以武英殿正殿、“工”字廊和後殿敬思殿為主展廳,按時代順序,以十個主題展示中國陶瓷從新石器時代到民國時期的發展歷程(即通史陳列),並設獨立展櫃突出展示“各種釉彩大瓶”等體量較大的展品。武英殿正殿入口處搭建一處“展中展”空間,外觀採用紫禁城古建築元素,不定期更換展品(第一期將集中展示七件乾隆朝景德鎮御窯鏤空套瓶、轉頸瓶、轉心瓶等)。
武英殿東、西配殿按功能展出清代宮廷大婚、祭祀、進膳、陳設和賞賜、萬壽、宗教用瓷等六個主題。院內西北隅的浴德堂則專門展示故宮博物院藏外銷瓷。另外,原設於延禧宮西配殿的“中國古陶瓷窯址標本展”和“古陶瓷資料觀摩室”亦將分別移至武英殿東、西配殿的北值房,使武英殿區域成為紫禁城內集中展示不同類型陶瓷文物的常設專館。
●
數字應用:APP、小程序、展廳二維碼、超高精度數字文物
新陶瓷館中的每一件藏品都放置了二維碼,觀眾掃一掃就進入了“故宮陶瓷館”小程序,了解文物詳細介紹,為喜愛的文物“點贊”,放進“收藏夾”,在“筆記”中記下自己的心得、感動,分享給朋友。
故宮還對陶瓷館中20件藏品進行了超高精度數字化,觀眾在展廳的觸摸屏上可以任意放大、縮小、翻轉,感受把藏品“捧在手裡”仔細欣賞的願望。還可以訪問故宮官網www.dpm.org.cn的“數字多寶閣”欄目,觀看更多三維陶瓷藏品。並在“文物藏品總目”、“數字文物庫”欄目查詢和欣賞多達8000件院藏陶瓷文物。
此外,《故宮展覽》App中的“陶瓷館”,以及全新改版升級的《陶瓷館》APP,今年將陸續上線,讓不能前來展廳的朋友們大飽眼福,沿著數字“時間長軸”了解悠久燦爛的陶瓷發展歷史。
●
出版物:《故宮陶瓷館》
為配合在武英殿新開放的故宮博物院陶瓷館,故宮出版社推出《故宮陶瓷館》配展圖錄。該圖錄共計5卷,分別為《故宮陶瓷館·卷一·新石器時代至五代》《故宮陶瓷館·卷二·宋遼西夏金元》《故宮陶瓷館·卷三·明及清初》《故宮陶瓷館·卷四·清及民國》《故宮陶瓷館·卷五·專題》,收錄全部展陳陶瓷文物1000餘件。目前,卷一、卷二及卷五業已出版,卷三及卷四預計於5月中下旬陸續面世。同時,為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故宮出版社還配套推出了故宮陶瓷館精選本小圖錄,精選100件新陶瓷館展出文物,亦將不日面世。
●
陶瓷館參觀提示
陶瓷館位於故宮博物院武英殿,2021年5月1日起對觀眾開放,該展覽為常設展覽,不單獨售票。根據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按照預約、限流、錯峰原則,展覽實行預約入場,提前10天開始預約,全天分上午場和下午場(上午2000人,下午1000人),額滿為止。觀眾可通過故宮博物院網絡售票網站(https://gugong.ktmtech.cn/)和微信故宮博物院觀眾服務號,使用第二代身份證或護照信息實名預約。入院參觀需驗健康碼、測體溫、刷預留身份證件(檢票時須本人持與預約時預留證件號碼相符的身份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