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這個世間,這一千七百年的淨宗在中國盛行,所依靠的經典,這歷史上記載的,遠公大師那個時代所依的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中國最早翻譯的,非常可能是安世高的本子,可惜這個本子失傳,《藏經》目錄上有,這書沒有。從東漢,翻經的時候從東漢一直到宋朝,八百年,《無量壽經》有十二次的翻譯,在一切經裡面翻譯最多。後人證實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是多次宣講,這是很特殊的。世尊在世講經總是就是一遍,沒有重複講第二遍,但是《無量壽經》特別,多次宣講。到底講多少次我們不能確定,從現在《大藏經》裡面保存的五種譯本,至少是三次,三次宣講,還有七種失傳的,我們不知道。所以這是肯定世尊多次宣講,這個法門就太重要。
而世尊講這個,就是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每一次宣講淺深廣略並不完全相同,可以說大同小異,往往這小異的地方都是非常重要。古時候經書流通量很少,不容易得到,所有的譯本你要統統都看到,那你算是看到極樂世界圓滿的相貌。這麼多的譯本,你都能夠找到展現在面前,這種緣分太不容易了!宋朝王龍舒居士會集《無量壽經》,《龍藏》裡頭收的有,他只看到有四種本子,唐朝的《大寶積經》無量壽這一會他沒有看到。從這個地方,你就想古時候得到經本多麼困難。王龍舒是一個有身分、有地位的長者居士,五種本子都沒有看到,只看到四種,所以他的會集本是根據四種來會集的。《大寶積經》裡面的經文確實有很多很重要的開示,其他四種本子裡頭沒有的,所以會集就非常重要。第一次會集是王龍舒,第二次會集是魏默深,夏蓮居居士是第三次會集。不容易,太不容易了!為什麼三次會集?會集本子裡頭有瑕疵,不圓滿,第三次這個本子才算是真正一個圓滿的本子,字字句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經文,沒有改動。就是重新編輯一定是用原文,改動就是瑕疵。因為你不是翻譯,翻譯可以用自己意思,會集不可以,會集一定要人家原來的文字。
所以自古以來修學淨土法門依《無量壽經》的人不多,不如日本人,日本人依《無量壽經》多,中國人依小本《彌陀經》的多。《彌陀經》三種註子,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自古至今學淨宗的,這三部註解非常尊重,認真學習。這個原因就是《無量壽經》沒有一個圓滿的本子。魏默深的本子,印光大師對它就有批評,不能算為善本。因為他更動了文字,當然改的不錯,但是這不如法,還有取捨不太妥當。所以這個本子出來之後,依照這個本子修行的人不多,這才有夏蓮老第三次會集。第三次會集用了十年的時間,三年完成了會集本,七年,年年修訂。十年,這本子才定下來,才定本。這個本子出來之後,梅光羲居士給它寫了一篇長序,給大家介紹。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三二四集)2011/3/14 檔名:02-039-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