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Fun & Interesting

鳳山寺記述

Kaoru Tan 74,408 lượt xem 9 years ago
Video Not Working? Fix It Now

如果你不知道這位紅臉右腳盤起、左腳垂下的民間暱稱『翹腳仔』的神明是何方神聖?那透過這則影片你可以很簡單的認識這位出身貧苦、年幼喪父的單親孝子郭忠福是如何能夠在十六歲時因緣際會登山坐化,成為萬世宗尊、英異靈光的『廣澤尊王』。
 
介紹大陸福建南安鳳山寺暨福建四神之首廣澤尊王。
轉載影音原出處︰https://reurl.cc/5g7exn
 
☆★☆★☆★☆★☆★☆★☆★☆★
 
以下是綜合有史冊登載整理綜合編輯的資料供大家參酌

《鳳山寺廣澤尊王志略》
 
文/編輯/引言:賴銘偉
 
資料來源參考:
「郭山廟志」、「鳳山寺志略」、「福建四神志」
 
中華文化五千年來、道教及民間信仰中極其平凡因大孝成神卻年輕輕就受到皇帝賜匾封王、庇佑失親孤苦的「孝子神」、保境安民的「抗倭神」、娶得美嬌娘共結天盟守護良緣的「夫妻神」、孕育出十三位優秀神子的「生育神」、注重家庭親情倫理,白目佛益外境、越遠求越靈驗的「廣澤尊王」:
 
 
《神誕清溪》
「廣澤尊王」俗姓郭、名忠福為中國大陸福建省泉州三邑的南安鄉土神,又稱「保安尊王」、「郭相公」、「郭聖公」、「郭聖王」、「聖王公」,又因其金身造型右腳盤腿則民間暱稱其為「翹腳仔」,神稱全銜為「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為福建四神之首(廣澤尊王、保生大帝、天上聖母、清水祖師)並列閩南四大聖王(廣澤尊王、惠澤尊王、廣惠尊王、開漳聖王)三真人(孫思邈、吳夲、許遜)四活佛(廣澤尊王、清水祖師、三坪祖師、定光古佛)之一,生於後唐同光元年(西元九二三年)農曆二月廿二日,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小溪場金谷(今屬安溪縣)人。是唐朝汾陽王郭子儀的後裔,父名郭亮,母名林素娘。
 
他七歲喪父,家境貧寒,隨母受雇於楊姓財主家中幫忙地主放牧、楊姓地主欲遷徙祖墳,請了一位道行高深的風水師(姓名不詳,一說崔芸)擇地。但地主吝嗇成性,並未善待風水師,甚至還將跌落廁所的羊屍煮熟,供應風水師食用。風水師得知受到地主此般侮辱之後,怒火中燒,不但不幫地主選擇吉地改葬,反而將難得一見的吉地「羊棚蜈蚣穴」(黑蜂穴),告訴了善良忠厚的郭忠福將父親的遺骨遷葬至該處,而後無數的黑蜂傾巢而出將所有的羊隻螫死、忠福和母親因此也失去了工作離開了楊家就照風水師的叮嚀:「離鄉朝東而行,直至遇有牛騎人、人戴銅、水變紅、魚上樹之情景時,乃為你母子棲身之處。」
 
忠福母子相依為命來到南安詩山十二都庵眉寨時適逢暴雨,只見牧童避雨於牛腹下,是為「牛騎人」,又見水陸庵和尚急將銅鈸遮頭頂,是為「人戴銅」,山洪暴發衝下滾滾紅土,是為「水變紅」,釣魚人避雨於樹下將所釣之魚甩掛在樹枝之上,是為「魚上樹」,應驗風水師語,母子遂棲身於詩山寨下,也就是現今詩山公園裡的郭聖王故居「龍山宮」。
 
 
《坐化詩山》
五代後晉高祖天福二年(938)八月二十二日忠福時年十六歲,與鄉里同伴上詩山砍柴突然心有所感便於一古藤上閉目盤坐並請同伴前去通知母親取「一瓢一書」前來、而因同伴誤聽其母聞訊牽「一牛一豬」趕到時忠福以滿面通紅盤腿閉目而逝,其母悲痛不捨慌忙中拉下了忠福的左腳,此時忠福突然睜大雙眼、以盤右足垂左足之威儀涅槃羽化得道升天因此後來廣澤尊王的金身造像皆為雙眼圓睜平視、右足盤膝、左足下垂之十六齡童顏少年法相。
 
鄉人嘉其孝、怜其殤,在坐化處逐祠供奉稱為「郭山廟」,廣澤尊王肉身成神,身軀砌以古錢,外敷泥土,甚壯偉,故又稱為「錢太保」。一年頂庵(鳳山寺)一年下庵(龍山寺)輪流奉祀。每當前往封塋祭祖非八人不能舉起,神像謁其父母時,眼中尚有淚痕。
 
 
《妙應仙妃》
尊王之夫人弟子俗稱聖王媽、聖妃,姓陳名依娘,號懿德,龍溪陳法師之女,生於五代後晉開運甲辰年(944)正月二十三日,北宋太祖乾德年間一日,依娘之母黃氏至鳳山寺進香,見尊王塑像才貌豐雅,不禁脫口而出:「尊王,可惜你是神而不是人,若是人,願將吾女依娘許配於你。」次日,依娘溪邊洗衣,見一小盒浮水逆流而來,漂至面前,依娘心中疑惑不敢拾取,遂以洗衣棒推送而去,如此漂來推去者再三。依娘告訴其母,母囑依娘:「今後再有此事,拾回便是。」次日,依娘遵母囑,果將逆流而來之小盒拾取,打開一看,內有金釵一支(乃為尊王定情之物),依娘遂藏於梳妝盒。
 
北宋乾德乙丑年(965)五月二十三日女婚之日,路過鳳山寺下,花轎被大風捲入廟內,轎伕入廟尋找,發現依娘已坐化於尊王之側。依娘之父心有不甘,便施展法術,化成洶湧洪水欲沖毀尊王之廟,郭聖王化身一壯漢,當時水已淹至桌下,壯漢便攀坐桌上,隨手拋碗拋碟,拋下一個碗,水即退一分,拋下一個碟,水又減一分,但寺中碗碟有將盡而洪水未退、此時一名德化賣瓷黃姓老翁路經此地挑一擔碗碟入廟馳援(黃太尉)後索性將所有碗碟一齊倒下,果然滴水不剩,洪水完全退去。依娘之父在人神大戰失敗之後,一病不起,臨終時囑其妻在棺內四隅置炭火,依其法可使鳳山寺燒燬。尊王化為白髮老人,力勸其妻死者不能復生,勿讓死者不得安寧,要求將炭火挾出,但由於挾得不夠徹底,故不論鳳山寺如何修建,皆不免有漏水之虞。據聞陳法師與尊王鬥法時曾符召朱刑李三神相助,故曾流傳「郭聖王與刑王爺不合」之傳說,現永春當地依然供有陳公法師之廟宇
 
 
《十三太子與十三行祠》
廣澤尊王與妙應仙妃成婚後、孕育出十三位太子,傳說後為佛教所接管經營的郭山廟更名鳳寺、一日夜裡寺內住持聽見廟中有嬰孩之哭喊聲遍尋未果,而後在聖王與仙妃之眠床上發現有紅土一柸,而後仙妃於夢中指示住持說道:嬰孩的哭聲就是我的孩子出世、你且將紅土取出雕塑為太子金身,先後陸續誕生塑像共十三尊、稱為十三太子尊王即為赫赫有名的「保安廣澤尊王十三太保」,後經請示郭聖王十三位太子如何安置、聖王指示:「大子顧祖、二子顧墓、三子顧半路。」其後便將長子派駐於清溪河內,河內廟;(威鎮廟)祖居旁,太保名稱與陰神信仰有關
 
次子於清溪梓裡,護陵廟(墓庵)太王陵旁
其餘十子分封於境內其他鄉社、則因無文獻記載考究無法肯定其長幼排列順序
 
 
「廣澤尊王」、「妙應仙妃」、「太王」、「太妃」、「十三太保」等三代十七位,組成一個信仰神系,這在神界也是十分特殊且絕無僅有的。
 
 
《歷代誥封》
 
「保境安民 顯靈助戰」
宋建炎四年(西元一一三○年),倭寇騷擾福建東南沿海一帶,到處掠奪民財,姦淫燒殺,無惡不作,人們怨聲載道,又逼於無奈。當倭寇迫切南安時,鄉親們準備逃離家鄉,臨走時,上廟求卜,得到的是陰杯、笑懷、郭聖王不准鄉親們離家。第二天,忽然一陣暴雨,溪水猛漲。雨漸漸停了,倭寇大隊走到溪邊,正為過不了溪焦急,只見一個穿著白衣騎著白馬的大漢走過來,自告奮勇地說:“我家住在溪邊,我知道溪流深淺,願為你們帶路過溪。”
 
倭寇大喜,說:“帶過溪去,必有重賞。”白衣大漢領著倭寇朝溪流走去,果然水勢不大,領隊的倭寇頭目覺得這大漢老實。又拍著他的肩膀說:“到了措,臉色徒變,白衣大漢把手一揮,只見上游潮水蜂湧而下,嚇得倭寇大驚失聲,嗷嗷亂叫....頓時間,有的下沉了,有的被水沖走了,全部葬身洶湧的浪潮之中。鄉親們都說:“郭聖王顯靈,誘敵下水,殲滅在水中,保護黎民百姓的生命財產。”地方官員上報郭聖王顯靈抗倭有功,高宗皇帝加封『威鎮忠應孚惠廣澤候』,”又晉封『提伯王』。
 
據說到了明代嘉靖末年,倭寇又來侵襲詩山,村民在威鎮廟北面築城保,躲進堡中,倭寇圍攻不下,認為是郭聖王保護,於是便放水,企圖燒毀廟宇。晴朗的藍天一聲霹靂,頓時烏云密布,大雨傾盆而下,頃刻間大火淋熄了,並把倭寇攻堡的火藥沖散,倭寇沒有辦法,只好垂頭喪氣地撤走。村民都說:“只有郭聖王的神力,才能使賊寇撤走。”郭聖王愛鄉保民,殺敵驅邪,成為鄉人的擋境佛。
 
「白旗顯化 皇宮滅火」
南宋高宗紹興年間,裏人吳德奉尊王香火入京,適值皇宮起火,尊王顯靈揮以白旗,忽下傾盆大雨,將火熄滅故敕封『威鎮廣澤侯』賜廟額曰『威鎮廟』。
 
「白衣顯聖 入京賜藥」
南宋開慶元年(西元一二五九年),皇太后突然病重,臥病不起,眼看生命岌岌可危,而朝中太醫束手無策,理宗皇帝只好出榜告示開下,廣徵良醫,治癒者,賜官重賞。許多名醫應詔入宮,均告無效,理宗皇帝憂心如焚,不知如何是好。一日,有個穿白袍的醫生,揭了皇榜,入朝拜見皇帝。皇上見他相貌堂堂,目光炯炯,談吐不凡,一看就知道不是個等閒之輩。當下他號了脈,開了藥方,讓太后服下靈丹妙藥。不一會兒,太后大汗淋漓,感到舒服了許多。服藥三日,病情日見好轉,服藥五日,能起床走動;服藥七日,竟安然痊癒。
 
理宗皇帝龍顏大悅,詢問道:“神醫尊姓大名,家居何地?”白袍醫生道:“福建南安郭山人也!”說罷,不領賞銀,不道姓名,告辭而去。後來理宗皇帝多方探查,才知道福建南安鳳山寺又稱郭山廟,郭聖王是郭山人,常乘白馬,身穿白衣袍做好事,自然是郭聖王前來皇宮治病無疑了。於是便加封『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廣澤尊王』。
 
「末代晉陞 清朝加封」
清同治九年,廣澤尊王神靈赫濯、息逆亂、沛甘霖、袪瘟疫,永春知州翁學本、南安知縣吳光漢奏請敕加封號,獲準加封「保安」二字欽頒匾額累封『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敕賜祭瑩。
 
 
《大孝成神 封塋祭祖》
太王陵,又稱太王、太妃墓,俗稱“ 聖王公墓 ”,系廣澤尊王郭忠福之父郭亮、母林素娘的墓地,坐落於金谷鎮河美村蜈蚣山麓。始建於五代,今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太王陵右有楊公墓,墓碑上書“楊公”兩字,是郭忠福為其看羊的楊長者陵墓。太王陵墓成兩壙並列,各豎半月形碑石,分別朱書“太王”、“太妃”,中間立一石“聖旨”兩字,須彌座祭台。整座陵墓規模龐大,結構古樸。
 
太王陵原有墓庵一座。相傳牆壁上詩畫琳瑯滿目,其中有清代道光四年(一八二四年)副貢柯琮琪的詩句:「年年謁祖到清溪,攜酒牽羊一路躋。回憶古籐身化處,舊庵隱約夕陽西。」描述了當時祭祀太王陵墓之情景。墓庵原已圮,今又在太王陵右側山坡建護陵廟一座。
 
郭聖王成佛後,聖示要「回鄉省墓」。郡屬士紳即發起恭迎聖王回祖籍地祭父母墓。四方善信為答聖恩,也紛紛上陵墓朝拜。清同治九年(一八七○年),帝敕賜「祭墓」。於是,鄉民議定聖王成佛之月為「祭墓月」,並以八月初一行「開墓門」禮。每年農曆八月祭墓,來自閩、浙、粵及南洋群島的香客數以萬計。南安鳳山寺信眾於每年或三年一次,於農曆八月下旬擇一吉日,用輦轎恭奉廣澤尊王神像直詣金谷省視父母墓陵,四方香客隨行。祭禮儀式隆重熱烈,影響甚廣。又傳,廣澤尊王神像每逢謁陵日,眼中常有淚痕。對此,《郭山廟志》載:「光緒七年辛巳,善信與祭封塋,只見王像眼中有淚痕,問諸父老,乃知每次祭塋皆有之,蓋孝思所迫也。」
 
自從郭忠福為神之後,當初建在楊長者的圈羊處,是郭聖王發蹟的“風水穴”。整個墓陵規模龐大,結構古樸,坐落在一個狀似蜈蚣形的山麓上。墓地山脈從永春、南安境內山脈蜿蜒而來,峰巒疊峙,曲折產迂迴。墓前兩山插拱,其狀如鉤,似蜈蚣的前對足。陵墓前方,十八重山巒疊錯,層層疊疊,千奇百怪。有的象雄獅怒吼,有的象香案祭天,有的象山鷹啄蛇,有的象母雞孵蛋....景色天成,惟妙惟肖。墓山上茶翠草青,樹密林茂,溪流迂迴流淌。親臨其境,猶如置身於仙山瓊閣之中。正是這樣的風水寶地,惹起一個權勢赫赫的當朝大臣眼紅,想要奪去,他令人先把郭聖王父母的墓碑拔走,埋在深田洋裏。
 
郭聖王的神轎抬到父母陵墓前,目睹現狀,真神便附在一個人身上。那人拿著利劍,跑到那理著墓碑的深田洋裏,利劍一插,那墓碑自動浮在泥土上面。鄉人無不稱奇,便把墓碑抬回去重新豎好,然後舉行隆重的封塋祭祖儀式,自此之後那個大臣再也不敢有奪風水的非分之想了。
 
大溪鳳山寺廣澤宮.桃聯廣澤會舘(桃園市廣澤文化藝陣促進交流協會.聖行民俗技藝團)臉書粉絲專頁︰http://goo.gl/m2a8Qj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