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就仁波切:【放下不是像給流浪漢 一件舊外套那麼簡單】
我從十一歲開始,就住在北印度達蘭沙拉西邊的智慧林寺。兩年後,進入三年的閉關。很快地,我就發現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矛盾之處。一方面我們在學習的是,「財物沒問題、食物也可以、名聲也是可以的,一切都是心」。另一方面,又像是我們必須捨棄一切。
在某一個下午,我來到大殿一側的僧房,拜見我的閉關上師——薩傑仁波切。就像往常一樣,他一手拿著念珠,一手轉著轉經輪。經輪裡裝滿了密咒經文,最普遍的是「嗡瑪尼貝美吽」六字大明咒。經輪是由木質手把,支撐著裝著經文的金屬圓筒,用手握著木把手輕輕地轉,就可以把加持和祝福傳送出去。我向仁波切解釋說,他所教導的在我聽來像是:必須放棄我在尼泊爾和印度的生活,你的意思是要完全的出離嗎?我問道,我必須去森林或住在山洞裡嗎?
仁波切引用了一位印度佛教大師帝洛巴對他的弟子那洛巴的教言,他回答我:顯現出的相,不會把你束縛在輪迴中,只有你自己的執著,才會將你捆縛在輪迴裡,重點是要放下執著。仁波切停下來等我的回應,而我通常保持沉默請他繼續。接著他說:「這不代表要沈溺於物質享樂,那永遠不會帶來快樂。只要能放下,無論你身在山洞還是皇宮,都會快樂。」 接著,薩傑仁波切手掌向下,抓住他的老菩提子念珠,展示放下和放棄的差別。
念珠代表我們的經驗,他說,你越想抓得緊,越多的念珠會從你的手指間滑出。當你奮力想抓住所有的珠子,你的手越來越緊,直到你疲憊不堪,最後放棄努力。」他鬆開手指,讓念珠落在膝間。 但是,他接著說:「放下不是放棄」。這是另一個例子。
這時仁波切手掌向上托住念珠,這就是放下。他解釋道,現象沒有問題的,財富也不錯,金錢也可以擁有,感知也是一樣,問題在於「執取」。
這樣放下,你不再緊抓著念珠,但你仍然掌握著它。這裡主要的差別是:手掌向下緊抓,還是向上托住?向上托住代表智慧。
放下就是智慧,如果我們抓得太緊,是徒勞無益的。從輪迴轉心向涅槃的訓練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放下執著」,這樣聽起來,你會覺得鬆一口氣吧?因為障礙我們快樂的主因,不是我們漂亮的房子或聲名顯赫的工作,而是我們的執著。然而,放下不是像丟垃圾,或給無家可歸者,一件舊外套那麼簡單,從輪迴中讓自己解脫出來,其實有如剝離自身的皮肉。
通常,如果我們在外在物質層面,什麼都不捨棄,是無法直接契入無執心的。因此,佛法中包含鼓勵不同程度的出離修持。禪修本身就是出離:無論我們的心多麼混亂、執著或充滿貪欲,我們仍然從世俗生活的壓力中抽身出來,去試圖認識內心的困惑,這已是邁出了很大一步。
學習如何讓心從迷惑的習性中出離,如果我們修持前行,是為了在自身中,找到真正解脫的來源,這是另一大步。
薩傑仁波切和我父親,都經常一再講同一句話:「我們已經擁有這段旅程所需要的一切」。為什麼他們一直重複這句話呢?因為即使我們明白它的意思,仍然不是真的相信,沒有人百分之百的相信,但那沒關係,我們總是需要一個開始。
去發現我們已經擁有的,聽起來似乎很容易,事實卻未必。我們對輪迴的執著是如此堅固,以至於沒有任何外力可以擊破它。突破必須從內在而來,開端便是放下所有對自己內心的投射、建構及固有的觀念。去認識自己真正是誰,能達到這個目的,最有效的工具──就是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