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Fun & Interesting

淨空法師: 這些根本大戒, 非常重要, 不能不學!(必修戒律匯總)

福慧雙修 10,785 lượt xem 1 month ago
Video Not Working? Fix It Now

戒律幫助我們往生淨土,沒有戒律就沒有佛法

「本經持名念佛法門」,持名念佛法門,為什麼要學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圓滿直捷」,這四個字很重要。我們學佛,總希望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能夠掌握住。 祖師大德教給我們,我們只要抓住戒定慧三學,就能成就。千萬不要疏忽戒律,要非常重視戒律,懂得戒律的精神、戒律的承傳、戒律的受持,戒律幫助我們往生淨土,沒有戒律就沒有佛法,這個諸位要記住。
戒學五個科目。一定要學的。
  第一,「淨業三福」。只要沾近佛的邊,學佛不管你學哪一宗那一派,這是根本大戒。對淨業就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就選了三福這三條。三福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四句。諸位要知道這是根,我們今天戒律學不好,什麼原因?這個根沒有。
  孝親尊師沒了,不能怪我們的父母沒教給我們,因為我們生在這是戰亂的年代,民國成立之後,戰爭幾乎沒有停止過,社會動亂不安,人們居無定所。我在國內抗戰時期走了十個省,每個地方住個半年,頂多一年,就又要離開了,所以榜樣不容易。我們父母還好還在,只是逢年過節,家人有個祭祖的儀式,不忘祖先,那個時候還給祖先燒一點紙錢,這都是孝心。對老師,父母交代我們尊師重道,我們所學了一點東西根柢,是在這個年代裡頭學的。而這個年代疏忽了,做父母的疏忽了教兒女的很多。我們小朋友知道,我的父母教我還比較嚴格,別人的父母寬鬆。這是與傳統文化有關係,父母親讀過一點童蒙養正的書籍,還做出一點樣子給我們看。
  十善業道,養慈悲心,不殺害一切眾生,修十善業,這是學佛最低的限度。十善,身口意三;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是說的,要做到,要常常警策自己;口業最容易造的,所以口業有四條,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無論是有意無意的都不可以,不惡口(惡口,人說髒話),要做到;意業,不貪不瞋不痴,十善業。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記住檢點,有沒有毀犯。你只一回頭,一反省,有。有這麼多的障礙,所以我們這句佛號,念佛有口無心,跟佛法,祖祖相傳的不相應。別人能相應,有十善業道的基礎;我們不相應,我們把十善業道丟掉了。
  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皈,學佛入門拜師,求師給我們做三皈依,給我們受戒。這就強調,要把三皈五戒十善落實,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最後勸我們向上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就自行化他,不能忘記,這就真學佛了。自己如果沒有做到,勸別人做很困難。自己做到了,做出榜樣給別人看。
  把孝敬這兩個字修出來,世出世間法大根大本,就這兩個字。具足這兩個字,這個條件,肯定有成就。
  第二科,「六和敬」。和用什麼心去學?用敬,用忍,對一切人、對一切事有敬意,對事的敬是認真負責,盡心盡力把它做好。六和,第一個「見和同解」,對一切人事物的看法,包括想法,我們要相同。同的標準是什麼?佛菩薩。像前面講的淨業三福,就是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見和同解比戒和同修更重要,所以它是基礎。戒律就是我們這幾科就行,能夠把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根扎下去就好,往生極樂世界就有分。五戒十善沒有,往生很難,那是往生的大障礙,不能不知道。「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還有個利,「利和同均」,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
  下面第三科,「三學」,三學就是戒定慧,戒是手段,定是基礎,慧從哪裡來的?慧從定來的。所以研究經教能不能開智慧?有定功就開智慧,學習經教也是修定。一門深入。
  「六度」度自己,要認真學。學「布施」,布施是度貪的。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無畏是不殺生,長壽怎麼修的?不殺生,素食,愛護一切動物,包括花草樹木,有情無情平等的愛護,養慈悲心,實在講也是大福報。
  財布施得財富,財富,無論出家在家,少不了,今天世間人擁有的財富,幾乎全部都是前生所修的福,這一生得果報,大富大貴。學佛的人得到財富幹什麼?弘揚佛法需要財富。在這個世間要度化眾生,沒有財富,緣不足,所以要修財布施,要修法布施,要修無畏布施,三種。理搞清楚搞明白,落實在生活當中,遇到緣就做,沒有緣也不必去找。緣就是人講機會,真正發大心,佛菩薩給你做增上緣,你方便。
    六度第二個「持戒」,前面講過了。第三個,「忍辱」,忍辱能保持你所修積的功德,不至於流失。所以布施持戒能成就功德,忍辱能夠保持功德不再失去,不能不修。不修,不能忍,修積不少功德,一發脾氣,完了,全報銷了。修積不容易,毀棄很容易,心裡一不高興,沒有發作,也受了大的損傷,所以這個要忍。最好能夠跟那些能忍辱的人在一起,親眼看到那些人,遇到惡的環境,遇到不善的人,蠻橫不講理,他能夠跟他善於相處,這是我們要學的,而且非學不可。不學,災難很多,逆緣很多,你沒辦法成就。所以不能沒有忍辱的功夫,忍辱能成就你的一切善法,能幫助你遠離一切惡法,功德不可思議。
  「精進、禪定、般若」,般若是智慧。大乘法修行目的就在開智慧,所以小悟、大悟、大徹大悟。小悟,功夫得力了;大悟,證阿羅漢了,四果四向;大徹大悟,菩薩,這是學佛向上提升的層次。
  「普賢十願」。我們學大乘,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普賢菩薩,在《華嚴經》最後五十三參,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第一個、「禮敬諸佛」,第二、「稱讚如來」,你看看這兩樣擺在最前面,提起普賢菩薩你就想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禮敬如來、諸佛。稱讚,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古大德教給我們,興旺從哪裡來的?互相讚歎,互敬,我敬大眾,大眾敬我,一團和氣,這個道場,這個行業決定興旺。如果這個團體,不管大小,彼此都像冤家對頭一樣,沒有讚歎,只有毀謗,這個機構、這個團體,我們就要心裡想著早一點離開,好,那是真正聰明有智慧。世出世法裡頭,我們選擇修行道場,用什麼標準?用和。這個道場和睦,我願意住;這個道場不和,早一點離開。
  第三、「廣修供養」,三種供養,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無畏供養是保護他,他遇到麻煩,遇到障礙,有困難了,需要人幫助,這屬於無畏。前面說過,財供養得財富,法供養得聰明智慧,講經教學是法供養,幫助別人提升,無論在家出家,都是屬於法供養。法供養的功德超過財供養,要修。我們自己道業沒成就,善行也沒成就,我們如何修法供養?印經好。現在的印刷術發達,包括做光碟、音響,讓人有機會聽經、有機會看經、有機會讀誦。比起三四十年以前,三四十年以前沒有這麼順利,障緣很多,現在順利了。特別是電視,如果有這個能力,在電視裡頭買個時段,你喜歡哪個經論,在這個時段裡頭播講,看的人愈多、學的人愈多,你的功德愈大。在大陸,黃念祖老居士,留下來的東西不少;在台灣,像李老師,留下來的都很豐富,我們自己有能力,有善巧,應當把它發揚光大,介紹給社會大眾。法供養勝過財供養,財供養。
  普賢前面第四願,「懺悔業障」,自己知道自己造罪業,一定要懂得懺悔,真正要知道自己做錯什麼事情,真正懺悔。
三福六和,是佛法戒律的大根大本,只要把這個抓住了,放下萬緣,一心嚮往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六和比什麼都重要。修得再好,如果跟人相處不和,造的業重,為什麼?你在破和合僧。破和合僧是什麼罪?墮地獄。破和合僧,五逆十惡,五逆裡頭最後一條破和合僧,果報在無間地獄,不能不重視。
  三學是戒定慧。這一句話,一句阿彌陀佛,裡面有沒有戒定慧?有,你心裡只有佛號,沒有殺盜淫妄,所以戒具足了;不起心不動念,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那就是定;你能夠堅持,不放棄,不聽信謠言,相信佛的教誨,那就是智慧。
  三學是小乘,是入門,提升,菩薩六度。六度第一個,布施。施什麼?最殊勝、最好的布施,是做榜樣給大眾看,好!這裡頭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統統具足。我能夠把淨業三福做出來,把六和敬做出來,做給大家看,這是真布施,去影響別人。持戒,榜樣就是持戒,也做給人看。忍辱,忍人之不能忍。精進,像海賢老和尚一樣,一天到晚佛號不離口,除了睡覺睡著了,醒過來了,阿彌陀佛又連上了,這精進,真幹。定慧具足,有定有慧,雖然不認識字,世出世法樣樣都通,樣樣都懂,樣樣都做很好的模樣給大家看。
  五科最後是普賢行願。普賢行願第一個,禮敬諸佛。我們沒做,所以我們不能入華嚴境界。普賢菩薩,等覺菩薩,再向上提升,圓滿成佛。所以,普賢十願就是成佛的標準。佛是什麼樣子,我這個說法容易懂,佛禮敬諸佛。諸佛在哪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是我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所以戒經教育我們一切恭敬,不但對一切人恭敬,壞人、惡人都恭敬,善惡是他的,他只要是人,我就知道他有佛性,他現在作惡受報,將來遇到佛度他,他還會成佛。我們有沒有拿禮敬諸佛的心,去對一切人、一切眾生,小的蚊蟲螞蟻?普賢十願不容易做到,真難。誰做到了?普賢菩薩做到了。
  稱讚如來,我們對佛菩薩、對善人稱讚,普賢菩薩對一切眾生稱讚。眾生作惡,一時糊塗,不是永遠不開竅,他要遇到佛,遇到菩薩,遇到佛門弟子,他就有得度的機會。念佛的人看到這些小螞蟻,看到一定會念阿彌陀佛。牠有沒有聽見?業障重的聽不見,善根深的牠聽見了。連一切小動物都稱讚,怎麼稱讚法?阿彌陀佛,稱讚。真的是自他兩利,自己念這句佛號,對方也聽到了,聽到聽不到我們不管它,我們誠心誠意念這句佛號給牠聽,希望牠離開螞蟻身,無量劫來總修的有一些善行,累積善行,回到人間,回到天上,修學的機會多。人、天比畜生好,好在哪裡?好在這裡,聞法的機會多,修行的機會多,成就的機會多。所以稱讚的功德不可思議
  十願第三個,廣修供養。最重要的法供養,全心全力去做。法能幫助人覺悟,法能幫助人離苦得樂。法供養得聰明智慧。法供養怎麼修?佛法的經典介紹給別人。現在有光碟,有這些儀器,很方便,有講經的,有共修的,自己一個人,可以跟大眾在一起共修,非常方便,過去三、四十年前想像不到的,今天都可以做得到。所以把佛法、把一切善法介紹給別人,勸導大家斷惡修善,都屬於法供養。財供養,無畏供養,無畏是讓他心安,心定,保護他,沒有人障礙他,成全他,這一類都屬於無畏,讓他認真平安,好好的修學,有困難,我們盡心盡力幫助他。法供養比財供養重要,法能幫助人開悟,法能幫助人了生死出三界,財不能。所以這些都要會看。遇到緣要珍惜,遇不到緣,不必去想,想是妄想,有緣就做,沒有緣就不做,這個都要知道的。
  下面懺悔業障。懺悔著重在改過自新,不是念懺悔文,不是在佛菩薩形像面前承認自己過失,求佛菩薩原諒,不是這個,這些都錯了,懺悔是把自己的業障消除,著重在後不再造。天天幹壞事,天天懺悔,沒用。今天幹的壞事明白了,以後絕沒有第二次重犯的,這叫真懺悔。於是我們就知道,真懺悔的人少,不多,誤會的人很多。
  下面隨喜功德。隨喜功德很重要。別人做好事,我們有體力,我們有財富,可以幫助他,他已經在做了,幫他做得更好,幫他做得更成功,這都屬於隨喜。
  請轉法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請誰來轉法輪?找會講經教學的法師,那是緣遇到了,最重要的,請自己出來弘法利生。幹這樁事情很辛苦,障緣很多,自己想在這裡得一點利益,很少。這是現在的狀況。古時候不一樣,古時候的讀書人,對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都非常尊重,自己不會,請教的地方很多。聽眾多了,請這些懂得佛法的人開小講座,三個人不少,三百個人不多,小型的講座。慢慢法緣興旺了,聽眾多了,可以建講堂。現在可以錄像,現在有電視,有網路,說法的人少了,但是這些科學技術古時候沒有,現在有這個方便,我們把它錄像宣傳,勸人。勸人有時候要陪著他學,不陪他不學了,要把他帶上路,使他有興趣,這不是一朝兩朝的事情,要工夫。有緣決定不要放棄,無論在家出家有一個成就,能夠利益很多眾生。請佛住世,不能讓佛教在這個世間斷絕了,這就請佛住世。自己一定要好學,常隨佛學。恆順眾生,不恆順,眾生不聽你的,恆順,他聽你的,你好好的引導他,幫助他,讓他回頭。上面所說的,善根、福德、因緣統統迴向,迴向三寶,迴向眾生。這是普賢十願。
恭選自『淨土大經科註』(第五回)  (第二集和第三集)  2018年1月  台灣台南極樂寺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