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Fun & Interesting

認識台灣百年古厝-台灣百年古厝系列01

靖天電視台GoldenTV 42,507 lượt xem 4 years ago
Video Not Working? Fix It Now

台灣的開拓歷史
從西元一六六二年二月
鄭成功趕走了荷蘭人之後
開始建設台灣至今
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
然而
今天我們只能在鄉間中
找尋歷史所遺留下來的痕跡
而這些古老建築中
除了一些廟宇建築外
就以經歷多次改朝換代
所留下的傳統民居建築最具特色
從這些古厝建築
反映出三百多年前先人渡海來台
開墾台灣刻苦耐勞的精神
從最早期以竹子稻草建築型式
發展到以土礫磚瓦的紅磚建築
從這些古厝中我們可以瞭解到
一般百姓房屋建築較為樸實簡單
只有在當時社會中有聲望的家族
以及達官貴人
才擁有較富麗堂皇的建築

台灣古厝建築中
不但環境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南北的建築更是有所不同
客家建築與閩南建築
無論是建材或格局上/都有相當的差別
閩南建築風格大都以紅磚、紅瓦
而客家人稱房子為「屋」
客家建築風格多為黑瓦、白牆
這些都可以在閩南地區的大厝
或客家地區的伙房屋可以看到
台灣傳統的住屋建築形式
指的是合院建築
如三合院、四合院
而在農業社會時期
因為貧富差距懸殊
住屋形式的規模也差異也大
富有人家的宅第
興建規模龐大/三進、四進的四合院
猶如迷宮一般
三合院主要是以正廳堂
左護龍、右護龍/組成ㄇ字形的建築
是我國漢族傳統住宅的/主要形式之一
如彰化秀水的益源大厝
蘆洲李宅古厝、新埔劉氏雙堂屋
五溝水的劉氏古厝
都是為此種類型房屋
在早期清領時期
因為清朝廢除禁止渡台令
先民大量移民來台
此時在建築上面
漸漸出現了燕尾建築形式
但燕尾原本是官宦或廟宇
才可以擁有的一種建築形式
但因為當時政府地處遙遠
又沒有積極的管理台灣
所以在台灣地區就陸續出現了
許多非官宦或廟宇/而建造的燕尾建築
而這些建築的主人
大部分是想顯示出
在當地的社會地位及財富、權力
到了日本統治台灣的時代
也對台灣房屋建築有了影響
在這五十年中
出現了跟以往瓦鎮不同的鬼瓦
原本的瓦鎮是只有形狀沒有花紋的
是在日本的鬼瓦傳入後
才有現在這些不同花紋的瓦鎮
在建築材料上也有變化
因為日本人引進西式磚作法
就漸漸取代福建來的閩南磚
閩南磚和西洋磚不同處
在於西洋磚形狀
較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磚頭
而閩南磚則較寬薄有點相似方形
由於這樣西洋磚的出現
本來閩南磚常見斗子砌牆法
就是俗稱的金包銀工法/也比較少看到
取而代之的是平砌牆法
傳統屋舍的建築
會因時代背景不同而有所改變
不過
另一個影響較大的因素是
當初先民渡海來台時
有錢人家建築/幾乎和大陸一模一樣
建材是來自閩粵海運而來
師傅也是聘請大陸地區的師傅
木匠師、泥水匠/分別來自泉州與漳州
因此建築可以說是同一樣子
我們除了在台灣本島建築
可以看到各種類型的古厝之外
在離島的金門、馬祖也有大量
這類型的房屋建築
但是這只限於有錢人的部分
大部分來台打拼的先民
並非那麼的有錢
可以運送材料及聘請師傅
所以就衍生出就地取材
及配合大環境的建築方式
培育出台灣本土的師傅
也孕育出新的建築特色
就地取材就是先民
最常使用的建築方式
台灣面積雖然不大
但具有豐富地形環境
因為處於不同地區
所以建造的時候/有不同材質的山牆
而這些建材都是用
當地較容易取得的材料
例如
山麓地區常用的芭牆
因為位於山麓地區
竹子、木條/是非常容易取得的材料
所以選用竹子、木條,當作建材
丘陵地帶的土埆牆
土埆牆是以土塊為磚
在房屋附近挖取泥土
製成泥磚作為建材
平原地區多用磚牆
因為位處平原
所以海運來台磚塊非常方便
離島或海邊地帶使用咕老牆建築
是因為在海邊最容易取得的建材
就屬珊瑚礁最容易取得
所以就以珊瑚礁當建材
這種建築方法在澎湖非常的常見
澎湖的二砍古厝
望安的中社古厝
都是用咕老石來建造房屋
台灣本島/在台南安平地區也可以見到
在氣候環境方面/台灣屬亞熱帶地區
南北及離島氣候不盡相同
台灣北部地區的氣候/屬於多雨潮濕型
所以古厝建材多以磚石構造為主
防止雨水的侵蝕
南部地區氣候則較炎熱乾燥
建材多以較為涼爽的竹木/作為建材
在屋頂坡度的部份
北部坡度會比南部陡峭
因為北部雨水較多
坡度陡有利於排水
但也不是非常的陡
主因是台灣雖沒有很強勁的風
但每年夏季都有颱風過境
如果太陡會對屋頂/造成過多的風壓
另外
在馬祖地區
因在冬季東北季風相當強大
所以
在屋瓦上面都會
另外壓著一塊磚頭或泥塊
這些都是先民由經驗上
所發展對抗環境的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
台灣古厝已經和當初
先民來台打拼時有所不同
經過演化後的古厝
可以說是真正的台灣古厝
也可以說是台灣歷史
與文化的最佳寫照
不論是從建築方法
建築材質、建築外貌
都可以看出台灣豐富的歷史文化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