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草抑制蓆替代PVC水管種植山藥
水耕空心菜現況在影片最後
以下為文字稿----------
大家好 眼前這是山藥的種子
種子的來歷 跟木薯很像
這一袋種子有不同的品種
小顆的一開始說 比較軟Q好吃
於是隨口說 那我種小顆的就好
結果對方說 大顆的種起來會比較大條 也很好吃
意思就是兩種都要種就對了
在分開種子時 卻發現
感覺好像有大中小三種品種
很有趕鴨子上架 三種都得種的感覺
進行播種育苗前 先行挖溝
再依據種子大小 分溝育苗
擺放時 其實有的很難判斷頭尾
尤其是越小顆的越難判斷
所以有些就採用橫擺的方式
這等長出時 要進行移植時就容易判斷了
只是 後來忙其他事
在一陣雨後 雜草生長就失控了
直到清除雜草時 才發現有的已經開始攀爬了
一切就是那麼隨緣的種植方式
清理雜草後 山藥的幼苗就現蹤了
挖掘幼苗要進行移植時
山藥有的已經約有5公分 只是還非常細
因為播種的深度不深
輕輕挖掘 就可以看到小山藥了
對於長天期的作物
通常作物的野性會非常強
而這山藥的種子 跟川七長得非常像
很像的作物 生長習性原則上就不會差太多
長天期的作物特性 需要特別照料的不是生長過程
畢竟長天期 生長過程若是還需要很認真照顧
家庭種植建議 就別種了
因此採收的方法或是便利性
長天期作物的前置作業 就得多花點心思
山藥的塊根由於是生長在土裡
常見為了好挖掘 或是賣相佳
會種植在塑膠管裡 進行塑形
除了避免挖掘過程斷掉
整根生長起來是長條狀的 賣相也比較好
若是家庭種植 只種一兩根 倒是不用這麼麻煩
由於山藥的生長環境 喜歡疏鬆的土壤
將土壤墊高 土壤也是增加土壤疏鬆性的辦法
至於墊高土壤的來源
則是搭配一旁種植水耕空心菜
挖掘起來的土壤
挖掘過程雖然費事
不過 日後可以直接拿來當堆草槽使用
算是比較長時間的種植規劃
從這個角度 可以看得比較清楚 到底在做什麼
由於塑膠管要再切割 實在過於麻煩
所以改用雜草抑制蓆 替代塑膠管
而這根塑膠管的用途 是拿來測量所需的深度與寬度
只是後來 根本是拿來當挖土的工具
而山藥別太早移植 有個好處
由於塊根已經長出來
種植時就容易讓他直接往抑制蓆上方長
但是抑制蓆上 要先舖上一層薄土
將山藥的主根種植在抑制蓆外
這樣可以吃到的土壤比較多 也容易施肥或澆水
另外提供山藥攀爬的部分
便宜行事 只使用搭設防蟲網的鋼絲
這鋼絲可以再橫向進行拉繩 方便攀爬
沒有在搭設棚架的原因
則是避免棚架被颱風吹倒 會更麻煩
而這鋼絲由於不高也很細 遇到風力強的時候
還可以降低風阻與提供搖擺的抗風力
另外 直接讓山藥的藤蔓 爬在上方
也有遮陽的效果 避免土壤接收到太多的日照
也算是由山藥的藤蔓 自行提供遮陽效果
不然 這位置日照非常強 土壤溫度會非常高
再近拍一下 塊根已經長出的狀態
這直接要讓他往抑制蓆上方長 就容易了
一旁的這株 還長出雙胞胎
如果想要單根長一點 則可以摘掉一根 單根生長
若是想要兩根同時留下 也無不可
只是要兩根都長到粗大 會比較辛苦
接著就先讓他的藤蔓 爬看看
不過 這左右兩側 跟上方各再拉一條繩子
會比較好攀爬 不容易滑落
這比較不急 找時間再補上就好
先將甘蔗酵素潑灑在土壤上 進行養土
沒有稀釋的原因 是因為作物根本還吃不到
單純只是要先激活土壤
直接潑灑上去後 再進行澆水就可以了
最後 這還得進行覆土
有時間的話 當然可以一次將土覆蓋好
覆蓋的時候 將雜草抑制蓆全部蓋掉
這需要用到不少土
由於山藥的生長速度沒那麼快
這種粗活 可以分批做
不過 一開始最好可以將土壤 填平抑制蓆的高度
這樣可以降低土壤的溫度與保濕
一直很介意土壤溫度與濕度
是這樣才方便蚯蚓進駐 幫忙鬆土
好維持土壤的疏鬆度
最後來看一下 一旁白骨與竹葉空心菜生長的狀態
原本是採用水耕的方式
不過 地下水位陷得太深
沒有鋪設防水布 填滿水 隔天水就不見了
也只能盡量維持高濕度種植
謝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