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年過年在朋友家認識木明志。
木明志從小就與台灣有著特殊的聯繫,因為他的伯父早在 1968 年便移居到台灣。木明志從小對語言很感興趣,大約十歲時就開始問伯父中文的特質是什麼。到了大學時,他決定主修中文翻譯。2000 年時,不多的外國人學中文。那時,人們並不認為中文會成為主流的語言或亞洲會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地區。因此,他父親對他選擇學中文係而非俄文感到失望。儘管如此,木明志還是因為覺得學中文具有挑戰性而選擇了這條路。
畢業後,木明志移居中國,在廣州的一家瓷磚公司上班。儘管那是他一生中收入最高的時期,但他感到失望,因為在廣州幾乎沒有人說中文。因此,他決定搬到北京學習「標準中文」。他發現,從廣州搬到北京,彷彿來到了一個不同的國家,因為語言、飲食和人口結構差異極大。然而,他在北京的生活同樣令人失望。由於宿舍和課程完全與當地學生隔離,他覺得很難結交當地朋友。因此,2009 年,他造訪台灣後,便開始考慮搬到這裡生活。最終,在伯父的介紹下,他找到了一所缺西班牙語教授的大學。
木明志很喜歡台灣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能騎著機車去台北周圍的許多美麗景點。然而,他認為台灣的道路很危險。他經歷了多次車禍,甚至開刀兩次。住台灣幾年後,木明志受父親終身學習精神的啟發,決定報讀對外韓文教學的碩士課程。他認為課程中的語法課雖然困難,但對於成為中文教師至關重要。他也更加理解中文這種高度依賴上下文的語言。這點曾讓他感到不高興,但現在卻覺得中文所帶來的神秘感很美妙。木明志很高興能更深入地理解中文,因為他認為,透過聆台灣人講自己的母語,才能真正理解當地人的思維和感情。
儘管如此,在許多場合,台灣人更傾向於用英文與他交談,這讓身為西班牙人的他感到挫折。不過,他知道這是因為過去大多數外國人在台灣只待短時間。因此,多數台灣人將外國人視為需要被照顧的客人。此外,也有許多外國人即使在台灣生活多年,仍然不會說中文。雖然這讓木明志感到不滿,但他認為部分原因在於中文教學本身。他在攻讀碩士期間觀察到,許多對外漢文教科書理解現代語言學理論,但教師卻很少實踐。他發現,許多傳統的語言教師過於側重講授,卻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開口說話。木明志認為,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雖然困難,但卻為了確保學生的進步是必要的。
畢業並取得學位後,木明志相信會有資格教外國人中文。他期待能向全世界的人分享繁體字以及非「標準北京腔」的中文。他相信,這些特色會受到歡迎,因為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認識到台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