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人的生死壽夭、窮達貧富、長短肥瘦的體質,
以及順逆憂樂、勞逸優劣的境遇,都是宿世所造,
與生俱生,無論遲速,無可逃免。
欲挽狂瀾,唯真修道者。
修行既是追求靈性的淨化,
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些觀念必須建立:
(1)「我」有大我、小我之別。
小我(人心),以自我為中心,
凡事都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
大我(道心),則視個人為全體的一部分,
著眼於整體的利益。
色身是個工具,它可以聽命於大我,讓自己的生命昇華;
也可以受小我的支配,讓自己淪於自私。
過去為了能得多少而活,現在開始為能給多少而活。
(2)當我們決定揚棄小我,走向大我,
在生活中面臨諸多事情,就必須知所取捨,
確立輕重緩急,循序漸進,才不會捨本逐末,始勤終怠。
(3)星球運轉依循著一定的軌道,日昇月落絕不紊亂;
修行要想成功,必須有自律的精神,
自動自發的規範自己的行為。
自己的將來如何,取決於現在的思維。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佛:「有人事佛,得富貴諧偶者,
有衰耗不諧偶者,云何不等同耶?」
同樣學佛,境遇卻有天淵之別,原因為何?
差別就在理念,是否具有正確的修行理念。
世間法未必有對錯之別,只是角度不同,
習慣不同而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但出世間法理念的偏差,造成的結果,則有天淵之別。
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不可不慎!
修行路上,理念不正確,遇到考驗就東倒西歪。
活佛恩師曾云:「自己的理念正確就倒不了。」
二、一貫道的修行理念
活佛恩師曾云:
求道並非要我們去追求虛無飄渺的事,
而是讓我們明白人生的路該怎麼走,
如何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
所以學道:
第一步先明白做人的道理,改脾氣、去毛病。
盡人道,孝順父母,落實綱常倫理。
第二步要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
第三步是立身行道,揚名後世。
師尊談道錄第一章讀書章:
讀書者,求其所以為人也。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各有為人之道。
人的一生扮演了許許多多個角色,每一個角色都有一個名。有名,就有其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從而規定了每個人應該遵循的法則,這個法則就是「道」。
假如某一個責任沒盡好,便是自己的道沒盡圓滿,
會直接影響個人的幸福,會帶來許多煩惱,
這便是「命」不足的反映。
一貫道是儒家應運,錯認題目是違天:
人之生也,後于天地,則人事所關,必在後天之中。
後天之世,唯以人道為急務。
人道者,大則治平之功,小則孝弟之事,遠則聖賢之德,
近則日用之常,皆必由是而達。人道盡,天道達。
做佛之前,要先學會做人;人做不全,便休想做佛。
人做端正了,才是學佛的開始。
三、修行應注意之事
理念混淆不清,一陣考風,便東倒西歪。
活佛師尊慈語:
(1)世人修行都認為,只要有在道場『遊走』、『出入』,
吃點齋、念個佛、聽聽佛法,就認為『還在修行』,
這只是表面功夫。事實上,當你被凡塵俗事所綁住,
而失去道心,不知責任、使命為何物?
不知己立立人,為何事?
一切舉止行為以及心境複雜,實與凡夫無異;
此時雖還披著修行外衣,實際上,離道是漸行漸遠。
(2)一生修行,前半段雖有用心、善盡職責,
但到了後半段,『遇難退縮、遇考退志』,
在最後五分鐘沒有堅持下去。
凡事找理由、找藉口、我行我素。
事實上已是『天榜除名,地獄有份』。
孔夫子云:半途而廢,吾弗為之矣!
誠、恆、堅。
(3)一個修大乘佛法者,不懂死守善道、
借假修真、渡人渡己,以顯光明智慧;
反而不務正業,陷入左道旁門、談玄談妙、
談風水、論地理,還自認沒錯。
此時已『天簿除名,輸在最後』,而且輸的很徹底。
(4)修道不要追求感應、術流動靜、是非八卦。
不要一昧追求得到別人的重視,別人的認同,
別人的讚美,大家的掌聲、、、。
這樣做,修道的方向就錯了,縱然修一輩子,
活佛恩師言:終將是苦死無成。
「修行就是要學六根清淨、不染外物,
真實不虛的去力行菩薩道。
因此在順逆之間:
順行時快馬加鞭,有一分力,就出一分力,
真正做到犧牲奉獻、死守善道。
逆行時亦要做到不怨不尤,順逆皆喜、隨緣自在。」
四、正確的修行方法
(1)勤反省,可以終身寡過。
從凡夫地一直到成佛,一路上,就是回光反照,別無他法。佛云:「眾生要永斷無明,成就佛道的方法,
都是依圓覺自性的智慧,還照寂滅清淨的心體
(始覺智照本覺體)。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依此法而得成就。」
反省的基礎是不要騙自己:
日常生活當中處處是道場:
當一句話,讓我們火冒三丈、難過沮喪?
當一件事,讓我們斷信生疑,怨恨惱怒?
當一個念頭,讓我們是非顛倒、固執不通?
這是因為修道過程中,總是為自己找一堆藉口,
不能勇於面對自己。
聽課,找出自己的問題,這就是反省,「細節」反省。
在承認過錯的當下,心就會清。
心越清,就能夠找出自己更多的問題。
修行路上,得時刻培德,
涵養每一個當下身、口、意的清明。
(2)對號入座:管自己。
當我們不再檢討自己、省察自己,
而是不斷的在「人」、「我」上計較,執著功德,
分別對待、驕傲、瞋恨、嫉妒,不斷的「人」、
「我」上打轉,不停的摩擦,擦出惱怒的火花,
要如何修道?怎能得歡喜自在?
當我們講歸講、做歸做,言行不一,表裡不一,
心性如何提升?如何替師分憂解勞?
個人因果,個人擔。
縱然他人有錯,也與我無關,
莫將別人的過囤積於心內,妨礙了自己的道心。
任何關係,相處到最後,不過是相識一場。
不負相遇,沒有虧欠。
(3)懺悔-
懺者,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
發願改往修來,不再於身口意犯錯。
透過發露懺悔,修種種善法,
藉以消除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惡業。
阿闍世王,性情暴虐,殺父奪取王位,
誤信提婆達多的讒言,謗佛害佛,
後來全身長滿毒瘡,痛苦萬分。
御醫耆婆告知,唯有在佛前誠心懺悔,才能救治。
阿闍世王前往佛處,發露懺悔,佛放光明,遍照王身。
國王頓感身心舒暢,毒瘡一時之間,豁然痊癒。
佛陀再進一步為他說法,令其降伏煩惱妄心,
發起無上菩提心,後來阿闍世王成為佛門的大護法。
世人本心猶如一輪皓月,一時失察,
生出惡念,遂烏雲蔽日。
懺悔的目的,就是恢復本心的清淨,雲除月現。
六、如何建立正確的理念
不離善知識、不離經典、不離佛堂。
本業經云:
「十信菩薩如空中毛,隨風轉動,謂之毛道凡夫。」
凡夫起修,三毒未除,信心未立,人我見堅固,
切莫隨一己之意解經或行經。
四十二章經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1)不離善知識-
善知識的範圍極廣,如實修行者,才能稱為善知識,
那是聖位,登地以上的法身大士,稱性起修的人。
大善知識則唯佛堪之。
文殊菩薩云:
「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足一切智,最初因緣。」
末法時期,去聖遙遠,能依的就是法寶。
(2)不離經典:
涅槃經云:
「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
經典記載聖賢的教誨,是往聖智慧的結晶。
阿難云:「我於如來所說契經,不生疑惑,
所以者何?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
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
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佛云:
有人事佛,不值善師,不見經教,受持而已。
對一貫道弟子而言:
外於三教經典,不見一貫道的精妙。
本諸於一貫道,方知三教聖人的立足點。
(3)不離佛堂:
社會是染缸,佛堂是淨化的地方。
雖說每個人都有自性佛堂,但既然生活在這個世界中,
就不可能脫離團體。
生活中人事的繁雜,偶爾會讓我們忘記自身內在的佛堂,
忘了約束自己。
此時必須靠著有形佛堂來提醒自己,進入迴光返照。
佛堂是責任負起,也是學習的地方。
道親來自四面八方,帶著各自的習性,
各自的風格,聚於一處。
相見便是有緣,各種不同風格的人,
無非是幫助自己成就的契機。
在團體中,歷事煉心,學會包容。
彼此互相砥礪、互相磨練,得到的就是蛻變與成長。
要珍惜佛堂為我們提供的這段因緣,感恩道場。
七、結論
活佛恩師云:
「自己的房子,自己不進來住,顧在門口,像甚麼?
主人是治理家的,誰是看家的?」
「理」靠頓悟,「證」憑漸修,徒落口頭,
行未究竟,依然幻夢一場。
末後修辦道者的障礙與迷失:
錯把辦道當成辦事,講道當成講課,
道場當成人事場,儘做外圍功夫。
修辦道要知時、觀時、識時,不失時。
機不可錯,機不可失,志不可沉,
愿不可捨,當效天下一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