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楊國強,中國房地產碧桂園,向市場投了一個「大炸彈」!
曾經的宇宙第一房企—— 碧桂園,時隔一年半之後,首次披露業績。一公布就掀起軒然大波,奏響了房地產黑鐵時代的終曲。截止2024 年,碧桂園總負債高達 1.13 萬億,凈資產從 3096 億,直接縮水到 741 億。借款超2500億。過去 1 年半,碧桂園累計虧損 2169 億。
相當於楊老板每天一覺醒來,就要虧掉5億多。30年地產牛市,結局不過如此。
背負如此巨額債務,碧桂園償還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連碧桂園都虧本賣房,房子銷量、工地開工量雙雙下滑,這是否意味著,買房投資的傳統思路必須轉變?這場樓市寒冬還要持續多久?普通人的房產夢,還能實現嗎?
回溯碧桂園的發展歷程,獨特運營模式的形成一切有跡可循。2011 年加入碧桂園的高管們,在上班首日都會收到一本贈書,沃爾瑪創始人山姆·沃爾頓的自傳《富甲美國》。為什麼是這本書?楊國強認為,當時碧桂園一沒有國企背景,拿不到便宜的錢;二沒有品牌背書,很難有品牌溢價;三還沾染了大組織的臭毛病,效率下降。想要解決以上問題,答案就在沃爾瑪。
因為楊國強認為,沃爾瑪的成功在於超幅提高了資本運轉率和勞動生產率。只要能讓碧桂園像沃爾瑪一樣足夠快:拿地快、蓋樓更快、資金流轉更更快,就能在地產行業復刻一個沃爾瑪般的奇跡。圍繞「三快邏輯」,碧桂園在其內部先後疊代了一套套「暗號般」的管理模型。
比如,789法。新入市項目,開盤一周內去化率不低於70%;拿地後首期開工需銷售80%的貨量;新入市項目開盤當月銷售率要達到90%。還有567法。拿地後,5個月開盤銷售,6個月現金回籠,7個月收支平衡。之後,上述兩套模型升級為速度更快4568法。拿地後,4個月開盤,5個月內回款,6個月現金流回正,8個月資金再利用。
快周轉,高杠桿。保守詬病的地產行業「高周轉」,源自於碧桂園,而後又復製到全國9成以上的民營房企。記得,當年碧桂園出來的項目總,憑借這套模式的熏陶與錘煉,可以以雙倍年薪輕松入職到中梁、旭輝、佳兆業等諸多房企。碧桂園,一度成為中國地產高周轉的黃埔軍校。如今,那些花兒都謝了。
#碧桂園#楊國強#中國房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