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殺三人
佛陀時代,弗加沙王與瓶沙王兩人交情深厚。當時,弗加沙王還不知道佛陀的教法,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虎珀等製作的寶花贈送瓶沙王。瓶沙王得到此七寶花,轉而奉上佛陀,說道:「弗加沙王和我交情深厚,贈送我寶花,我把它獻給佛陀您,希望能讓弗加沙王心開意解,見佛聞法,供養尊敬聖眾。而我,應當回贈什麼東西呢?」
瓶沙王身為一國之主,和各國必有往來,因此,關於互贈禮物這樣的事,理應司空見慣,怎麼會對弗加沙王的餽贈不知如何回贈呢?難道在此之前他不曾收受過他國的禮物?當然不是,我覺得他特別珍惜弗加沙王這個朋友和友誼,就像很多信徒常會帶著他們的好朋友或家人來到寺院道場,請法師開示,為朋友、家人種下得度的因緣。所以,瓶沙王因為珍惜,而特別用心;因為珍惜,而專程去請教他所信任、尊敬的佛陀,為好友培植福德因緣。佛陀了解瓶沙王的心意,所以有了以下的對話。
佛陀告訴瓶沙王:「書寫《十二因緣經》送給他。弗加沙王得到這部經,必定能對佛法生起信心,徹底地明白它的道理。」
瓶沙王立即書寫經卷,另外,又寫了一段話:「弗加沙!你以寶花饋贈於我,我奉上法花作為回報,詳細思考它的義理,果報的確精深美妙。經卷送到,即便背誦熟習,一同體會佛法的真義。」
弗加沙王收到經卷,迫不急待地打開閱讀,反覆推求內省,很快地就獲得了信解,感嘆說道:「佛法闡明事物的生起、變化和壞滅的條件,實在奧妙,其精深微妙的義理使人心神安定;身為一國之主的顯赫榮耀、富貴、五欲,都是憂惱的根源,而我長時已來迷惑於此,習以為常,直到今天,終於醒悟,回看這一切,是那麼的平庸粗俗,無有可貪可樂。」於是便召集群臣,把國家交付給太子,然後自行落髮出家,穿上袈裟,持鉢,往到羅閱祇城(即王舍城)外,寄宿在陶家(燒製陶器的人)的窯中,打算隔天入城托鉢乞食,食畢,前往佛陀所住的精舍奉受經戒。
佛陀以神通知道弗加沙隔天到城裡托鉢乞食的時候,生命即將結束,憐愍他特地從遠方而來,卻不能見到佛陀,又不能聽聞經法,於是化作出家人,往到陶家,要求寄宿。
陶家告訴他:「剛才有一位出家人來在那窯中,你們可以共住。」
於是,化沙門手執茅草進入窯裡,鋪上了草,坐在一面,問弗加沙:「你從哪裡來?老師是誰?是什麼因緣出家作沙門?拜見佛陀了嗎?」
弗加沙答道:「我還不曾見過佛陀,只因為見聞十二因緣,便作沙門。明天入城乞食之後,將前往拜見佛陀。」
化沙門告訴他:「人的生命是危險脆弱的,早晚隨時都在變化,無常(死亡)的大禍患在沒有預知下突然到來,只要觀察色身的地水火風四大所從來,合成、散滅,各自還歸它的本源。如此思惟,而有所覺悟,空、淨、無想(即空、無願、無相),一心念佛、法、僧,念戒、布施的恩德,能夠識知無常,就和見佛沒有兩樣,
也就是所謂見法如見佛。所以,僅想著明天,對你是沒有好處的。」
這時,化沙門在窯裡為弗加沙說無常的主要內容,弗加沙專心思惟,便證得阿那含道(即不還果,是證得第三果的聖者,不再回到欲界受生)。佛陀知道弗加沙已經心開意解,於是為他示現佛身光明相好,弗加沙非常驚喜,向佛陀叩頭跪拜行禮。
佛陀再次告訴他:「禍殃變化不定,會結束的,所以莫要恐懼。」
弗加沙真誠地答道:「敬奉尊教。」不久,佛陀就離開了。
第二天早上,弗加沙進城托鉢乞食,在城門裡遇到一頭剛生產的母牛,這頭母牛為了保護牠的小牛,竟然用角頂觸弗加沙,弗加沙因此肚子潰爛而命終,並即刻生到阿那含天。
(出自《法句譬喻經》卷一<惟念品>)
佛陀積極主動為弗加沙說法示教,除了展現他一貫的慈悲外,也告訴吾人要把握當下、活在當下,勇敢面對、承擔自己錯誤行為的後果。
母牛的主人得知他的牛觸殺了入城乞食的弗加沙王,心裡十分恐懼害怕,立即把牛轉賣給別人。新主人牽著這頭牛要去喝水,哪知牛從身後又觸殺了牠的主人,主人的兒子心生忿怒怨恨,把牛抓來殺了,到市場販賣。
有一個農夫來買取牛頭,用繩索綁了挑回家去,在距離農舍還有一里的地方,農夫乏了,把牛頭掛在樹枝上,坐在樹下稍作休息,片刻之間,繩索忽然斷開,牛頭掉了下來,正好落在農夫身上,農夫被牛角刺中要害,立即命終。就這樣,一天當中,這頭牛總共殺死三個人。
瓶沙王聽到這罕見的信息,覺得太奇怪了,「怎麼會有這樣的事?」立即召集群臣前往精舍拜見佛陀。
瓶沙王合掌問佛:「太奇怪了!一頭母牛殺死三個人,難道是意外發生的事故嗎?希望能聽聞佛陀對這件事的見解!」
佛陀告訴瓶沙王:「禍殃有它的來由,不是偶然。」瓶沙王誠懇請求:「希望能聽聞此事的緣由!」
佛陀說:「從前有三個商人到別的國家謀生,暫時借住在一位隻身獨處的老母家中,按理說應該要支付房租,可是他們看老婦人單身可欺,因此不願支付租金。一天,三人等待老母外出不在的時候,竟然不給房租,一句話也不說就離開了。老母回到家來,沒看到商人,就問鄰居,鄰居都說:『已經離開了。』老母忿怒怨恨地隨後追逐,儘管疲乏勞累,終於還是給追上了。老母向商人們索取房租,這三名商人不但不肯支付,反倒斥罵老母:『我之前已經付給你房租,怎麼又來追討呢?』老母勢單力薄,無可奈何,懊惱詛咒發誓,向三名商人說:『我現在這般窮困,你們怎麼忍心欺負頂撞我?希望在我來世出生的地方,如果同時和你們相遇,自當要殺了你們,即使證得道果,也不放過,直到殺了你們才肯罷休,不然我是不會停止追殺的。』」
佛陀告訴瓶沙王:「當時的老母,就是現在這頭母牛;三名商人,就是被牛角頂撞而死的弗加沙等三人。」
最後,佛陀勸誡瓶沙王以及一切官員:「惡言斥罵、驕慢、欺負侮辱人的行為,將招引怨恨;言語謙遜恭順,對人尊敬,捨棄憂愁、氣憤,忍住脾氣,怨恨自然消除。人生在世,要能謹慎守護口過,才能免除殺身的禍患。」
-----------------------------------------
【原文】
昔佛在世,時弗加沙王與瓶沙王親友。弗加沙王未知佛道,作七寶華以遺①瓶沙,瓶沙王得之,轉奉上佛,白佛言:「弗加沙王與我親友,遺我此華,今以上佛,願令彼王心開意解,見佛聞法,奉敬聖眾。當以何物以報所遺?」
佛告瓶沙:「寫《十二因緣經》送持與之。彼王得經,心必信解。」
即寫經卷,別書文曰:「卿以寶華見遺,今以法華相上,詳思其義,果報深美。到便誦習,以同道味。」
弗加沙得經讀之,尋省反覆,然②信解,喟然③嘆曰:「道化真妙,精義安神,國榮、五欲,憂惱之源,累劫習迷,始今乃寤,顧視流俗,無可貪樂。」即召群臣,國付太子,便自剃頭,行作沙門,法服持鉢,詣羅閱祇城外陶家窰中寄宿,明日入城分衛④,食訖,當至佛所,奉受經戒。
佛以神通知弗加沙明日食時其命將終,故⑤從遠來,不得見佛,又不聞經,甚可憐愍。於是世尊化作沙門,往至陶家,欲求寄宿。
陶家語曰:「向有一沙門在彼窰中,可共止宿也。」
把草入窰,坐於一面,問弗加沙:「從何所來?師為是誰?以何因緣,行作沙門?為見佛未?」
弗加沙言:「吾未見佛,聞十二因緣⑥,便作沙門。明日入城,乃⑦分衛已,當往見佛耳。」
化沙門言:「人命危脆,朝夕有變,無常宿對⑧卒至無期,但當觀身四大所由,合成散滅,各還其本。思惟覺意,空、淨、無想,專念三尊、布施、戒德,能知無常,見佛無異。方念明日,種無益想。」
時化沙門即說偈言:夫人得善利,乃來自歸佛,是故當晝夜,常念佛法眾。已知自覺意,是為佛弟子,常當晝夜念,佛與法及眾。念身念非常,念戒布施德,空不願無相,晝夜當念是。
時化沙門在於窰中為弗加沙說非常之要⑨,弗加沙王思惟意定,即得阿那含道。佛知已解,為現佛身光明相好,弗加沙王驚喜踊躍,稽首作禮。
佛重告之曰:「罪對無常,畢故莫恐。」弗加沙王言:「敬奉尊教。」忽然別去。
明日食時,弗加沙王入城分衛,於城門中逢新產牸牛⑩護犢觝⑪殺,弗加沙王腹潰命終,即生阿那含天。
(出自《法句譬喻經》卷第一<惟念品>第六)
【原文】
昔弗迦沙王入羅閱祇城分衛,於城門中為新產牸牛所觝殺,牛主怖懅,賣牛轉與它人。其人牽牛欲飲之,牛從後復觝殺其主,其主有子瞋恚,取牛殺之,於市賣肉。有田舍人買取牛頭,貫⑫擔持歸,去舍里餘,坐樹下息,以牛頭掛樹枝,須臾繩斷,牛頭來下,正墮人上,牛角刺人,即時命終。一日之中,凡殺三人。
瓶沙王聞之,怪其如此,即與群臣行詣佛所,到作禮畢,卻坐王位,叉手白佛言:「大可怪!世尊!一頭牸牛而殺三人,將有變故,願聞其意!」
佛告瓶沙王:「罪⑬對有原,非適今也。」王曰:「願聞其由!」
佛言:「往昔有賈客三人,到他國治生,寄住孤獨老母舍,應雇舍直⑭,見老母孤獨,欺不欲與,伺老母不在,嘿⑮聲捨去,竟不與直。老母來歸,不見賈客,即問比居⑯,云皆已去。老母瞋恚,尋後追逐,疲頓乃及,責索舍直。三賈客逆⑰罵詈言:『我前已相與,云何復索?』同聲共觝⑱,不肯與直。老母單弱⑲,不能奈何,懊惱咒誓,語三賈客:『我今窮厄,何忍欺觝於我?願我後世所生之處,若當相值,要當殺汝,正使得道,終不相置⑳,殺汝乃休,不爾不止。』」
佛語瓶沙:「爾時老母者,今此牸牛是也;三賈客者,弗迦沙等三人,為牛所觝殺者是。」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惡言罵詈,憍陵懱人,興起是行,疾怨滋生。遜言順辭,尊敬於人,棄結忍惡,疾怨自滅。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
(出自《法句譬喻經》卷第一<言語品>第八)
①遺:送。讀作wèiㄨㄟˋ。
②然:忽然。
③喟然:嘆息的樣子。喟,讀作kuìㄎㄨㄟˋ。
④分衛:乞食。
⑤故:特意;特地。
⑥十二因緣:即十二緣起,是三世輪迴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癡)、行(業)、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此十二支依次緣起,構成三世兩重的因果關係(初二過去,次八現在,後二未來)。解脫十二因緣的束縛,便能出離生死,證得涅槃。展轉感果,故名為「因」;互相由有,謂之為「緣」。
⑦乃:無義。
⑧對:禍患。
⑨要:要點。
⑩牸牛:母牛。牸,讀作zìㄗˋ。
⑪觝:用角頂;觸。讀作dㄉ一ˇ。
⑫貫:以繩索綁縛。
⑬罪:禍殃。
⑭直:報酬。
⑮嘿:與「默」通。不說話;不出聲。讀作mòㄇㄛˋ。
⑯比居:鄰居。
⑰逆:乖於常理。
⑱觝:抵觸;排斥。
⑲單弱:孤單勢弱。
⑳置:擱置;放下。
疾:厭惡;憎恨。
遜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