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Fun & Interesting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印光大師說净土/17] 第六章/论因果 #印光大師文超菁華錄白話文

靜雅佛音 504 9 hours ago
Video Not Working? Fix It Now

第六章 论因果 导读 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于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众生常造恶因,等到出现报应的时候才后悔,想要免除恶果,可是已经晚了。印光大师强调因果是通三世的。报通三世是指现报,生报和后报。“现报”是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生报”是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后报”是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第四生或以后的十百千万生,乃至无量无边劫后,才受福受殃。后报虽然迟早不定,但是凡所作业,是决无不报的。转变由心,譬如有人作了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可他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一边自己修行,一边教化他人,求生西方。因为这样的缘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遭受一切不如意事;这样,先前所作应永堕地狱,长劫受苦的恶业,即在此消灭。 佛教从众生平等和六道轮回的观点出发,提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必须戒杀。既然众生都有佛性,杀动物与杀佛也没有区别。印光大师谆谆告诫,在各种罪业中,杀的罪是最重的。他又引用儒家圣人孔子的话,孔子说最先提倡造作木偶土偶来殉葬的人,这个人将来一定断子绝孙。因为偶然是众生,用它殉葬就断了慈悲的种子。又解释孟子的“君子远庖厨”,希望大家不要说远离厨房,就可以吃肉了,这是圣人随俗的权宜说法。只有永断荤腥,才是真理实义。 一、明因果之理 223、因果法则,是圣人治理天下,佛陀普度众生的法。就佛法的道理而言,从凡夫地到佛果,所有诸法,都不出因果之外。就世法的道理而言,不也是这样吗?所以孔子赞叹《周易》,开篇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与积不善,是因;余庆与余殃,是所得之果。既有影响到一家人的余庆,余殃,难道就没有本庆,本殃吗?本庆本殃,就是积善与积不善的本人,来生后世所得的果报。这个果报应当大于子孙们遭受的余庆余殃百千万倍。普通人看不到前世和后世,就可以说这样的事情不存在吗?经上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洪范》是在夏朝大禹所著,周朝的箕子将它陈献给武王,书的末后有五福六极之说,阐发说明三世因果的意义,极其确切。但是,宋时的儒者说:“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为了骗愚夫愚妇信奉佛教,其实并无其事。”这是断定人死即无,身体朽灭腐化了,神魂也已飘散。纵然真的有剉,斫,舂,磨等酷刑地狱,又能向谁用刑?既然灵魂已经飘散,让谁去投胎受生呢?所以他们断定没有什么因果。然而,《春秋传》,《汉书》,《史记》中常常记载有冤枉被杀者作崇,蒙受恩惠者报德的种种事实,这难道都是前贤先辈为佛教预先准备好的骗人把戏吗?既无因果,无后世,则圣人尧与暴君桀都同归于尽,死后没有两样,那谁还肯勤勉地孜孜修持,以求身后之虚名呢?因为实实在在的我已经死了,留下一个虚名,对我何用?如果是这样的话,善得不到勉励,恶也受不到惩罚。这就会让天下大乱啊! 224、佛讲“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彻底地阐明了因果的道理。有人说因果是小乘,从而不肯提倡,这都是些专事空谈,不修实在功德的人。如来成正觉,众生堕恶道,都不出因果之外,怎么能单独视它为小乘呢?古德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指的是什么样的道呢?不就是“诚明合一”的道吗?“诚”,就是“明德”,是人们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妙性,为“性德”。由于没有克已复礼的功夫,“性德”就不能显现,所以称之为“阴”。“明德”之上,再加上一个“明”字,即“明明德”,是指朝夕晨昏,日日夜夜努力追求,警惕用功,兢兢业业修持的功夫,即是“修德”。修德之事显著,称之为“阳”。修德的功夫达到极处,性德就能圆满彰现。 “诚明合一”,就是“明明德而止至善”。明明德的功夫,为格,致,诚,正修;至善的事业,为齐,治,平。然而,诚明合一,明明德而止至善,直到齐,治,平,并非是凭空产生,无根无据的,自然有使之不能不如此的原因存在。什么是使它不能不如此的原因呢?那就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人再愚蠢,也一定没有喜好凶祸,厌恶吉祥,以灾为幸,以祸为乐的。听到“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的话,贤良的人,必定会更加勤恳修持,而不肖的人也会努力行善。 不断勉励自己,久而久之,则恶业消除而智慧显现,没有过错而性德显明。虽然过去是不肖浪子,现今却已成为有德贤人。因此,“诚明合一”的道理,对于自己的修持已经足够了,但是要用它教人的话,如果不借助于因果规律,就难以让一切人都依从奉行。把“因果”与“诚明”两种法门结合起来,才是圣人顺应天心所建立的真理,是流传万世而不变的大道。也就是自心本具的智慧之光和普照法界的佛光啊! 225、《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由此可知,智慧德相,是众生和佛所共有的,即“性德”。有妄想执著的是众生,离妄想执著的是佛,众生与佛迥然不同,原因在于修德。修德有顺有逆。顺着性德而修,愈修愈近,修到后来就大彻大悟,虽证悟而归无所得。逆着性德而修,愈修愈远,修到后来就永堕恶道,虽堕落而“性德”亦无所失。明白这一点,则愚人可以变为贤人,贤人可以变为愚人;长寿的可以夭折,夭折的可以长寿;富贵贫贱,以及子孙的繁衍灭绝,一一都可以自作主宰。 有祸福吉凶依据的,也可以变为无依据,无依据的也可以变为有依据。譬如山高不可登,有的人由此停步,望山兴叹;有的人则凿岩设砌,开出一条路来,那么高山绝顶也可直到。古今之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转业”的道理,多少大聪明,大学问人弄得前功尽弃,而且还累劫祸害后世。若不修德,即使亲身做到富甲天下,贵为天子,或者是位及人臣,声势显赫的宰相地位,能够在有生之年不被杀戮,不惨遭灭门者,有吗?难道这些人都是本不该富贵而该灭绝的吗? 袁了凡就很懂得“随心造业,随心转业”的道理,改变了命运。所以,所享受的一切,都不是前因所固定了的。前因,世俗的称为“天”,天定者胜人,是讲天命半点不由人,前因难转;人定者亦可胜天,是讲命运不是固定的,通过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修持,前因是可以改变的。这是以现在的善因,消灭了前面的恶因。但如果恣意妄为,为所欲为,则结果相反。懂得了这个道理,则愚蠢者也可变得贤良,平庸者也能够超拔卓绝,这全在自己是否存心修德以及是否随时随地从善而已。 226、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于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众生常造恶因,想要免除恶果,如同在阳光下想要逃避自己的影子一样,徒劳奔走。常常看见无知愚人,稍微做了一点善事,即盼望得大福报;一遇到逆境,便说做善事不得善报,没有因果,从此退心,放弃作善,反过来诽谤佛法。他哪里知道“报通三世,转变由心”的奥旨。 报通三世是指现报,生报和后报。“现报”是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生报”是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后报”是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第四生或以后的十,百,千,万生,乃至无量无边劫后,才受福受殃。后报虽然迟早不定,但是凡所作业,是决无不报的。转变由心,譬如有人作了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可他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一边自己修行,一边教化他人,求生西方。因为这样的缘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遭受一切不如意事,则先前所作应永堕地狱,长劫受苦的恶业,即在此消灭。并且他还能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金刚经》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诵读《金刚经》,若被人轻贱,此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因为今世被人轻贱的缘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转变由心”的含义了。 227、念佛虽能消灭过去的恶业,然而必须生大惭愧心与大怖畏心,把损人利己的私心,转为普利众生的菩萨行。那么不管是过去世的,还是现在的所有恶业,都会凭借此大菩提心中的佛号光明,而消灭净尽。 228、人们修福造业,总不会超出六根,三业。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属于身业,后意根属于心,即意业。三业,一,身业。有三:即杀生,偷盗,邪淫。这三种事,罪业极重。第一,杀生。学佛的人,应当吃素,爱惜生命。凡是动物,都知道疼痛,都贪生怕死,不可杀害。若杀而食之,就造了一件杀业,来生后世,必被他杀。第二,偷盗。凡他人的财物,未经许可,不可私自拿取。偷轻物,则丧失自己的人格;偷重物,就会害人身命。偷别人的财物,好像得到了便宜,实际上折了自己的福寿;失去自己命中所应该得到的,比所偷的还要多上许多倍。如果是用计谋取,或者是以权势威胁强夺,或者是为人管理财务作弊贪污,都叫做偷盗。偷盗之人,必生浪荡的败家子;廉洁的人,必生贤良的好儿郞。这是符合天理的因果规律。第三,邪淫,凡不是自己的妻室,无论贤良卑贱,都不可以与她行淫。行邪淫就是败坏人伦,就是以人身行畜生的事。现生已成畜生,来生便做畜生了。世人以女子偷人为耻,不知男子邪淫,也与女子一样。邪淫的人,必定生不贞洁的儿女,谁愿自己儿女不贞洁?自己既以此事行之于前,儿女禀承自己的气分,决定难以正而不邪。不但外面的美色不可淫,即使是夫妻间的正淫,也应当有所限制,否则不是夭折,就是残废。贪房事的人,反而不易生儿女;即使生,也难以养大成人,即使成人,也会孱弱无所成就。世人以行淫为乐,不知乐只在一刻,痛苦却牵累一生并殃及子女及孙辈啊。以上三方面都不犯,则为身业善,犯了则为身业恶。 二,口业。有四: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妄言,即说话不真实。话既不真实,心也就不真实,就会大失人格。绮语,即说风流邪僻的话,让人心念淫荡。无知少年听久了,必定会邪淫,而丧失人格,或犯手淫损害身体。绮语的人,纵使自己不邪淫,也当堕大地狱。从地狱出来,或作母猪母狗。如果生在人中,当作娼妓。开始则貌美年青,尚无大苦,久则梅毒性病一发,则苦不堪言。做人幸有口说话,何苦为自,他招祸殃,不为自,他作幸福呢?恶口,即说话凶暴,如刀如剑,让人难受。两舌,两头挑唆是非。小则误人,大则误国。以上四方面都不犯,则为口业善,犯了则为口业恶。 三,意业。意业有三,即贪欲,瞋恚,愚痴。贪欲,对于钱财,田地,物品,总想通通归我,越多越嫌少。瞋恚者,不论自己是不是有理,若他人不顺自己意,便大怒,并且听不进他人善意的劝导。愚痴者,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即使读尽世间书,过目成诵,开口成章,但是不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说什么人死神灭,无有后世等,都是愚痴。以上三方面都不犯,则意业善,犯了则为意业恶。若身,口,意三业全部都善的人诵经念佛,比三业恶的人诵经念佛,所得的功德要大百千倍。 229、“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利人即是利己,害人即是害己。杀他人的父母,他人也会来杀他的父母;杀他人的兄弟,他人也会来杀他的兄弟。善心事奉自己的亲人,他的儿子必然孝顺;善心事奉自己的兄弟,他的子女必然和睦。如屋檐水,后必继前。由此看来,孝亲敬兄,爱人利物,都是自己后来幸福的基础;损人利己,伤天害理,都是自己后来灾祸的根本。人即使再愚蠢,也一定没有喜欢灾祸,趋凶避吉的。 然而研究他们的言行,其结果却适得其反。为什么呢?就在于他们没有遇到明理的人,为他们详细说明因果报应的道理和事实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怎么才能使天下大治太平呢?那就要帮助天下的人,都能知因识果,则贪,瞋,痴心不至于兴盛,杀,盗,淫业,都不敢妄为。爱人利物,乐天知命,心地既已正大光明,则无论走到哪里,无不是光明的前途。 230、佛与众生,心体是一。然而佛与众生的受用,却是天地悬殊,这是因为彼此的用心不同所造成的啊!佛唯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度脱众生为本怀,没有人我彼此分别的心。纵然度尽一切众生,也没有能度所度的分别。所以得福慧具足,为世间之至尊。众生唯以自私自利为前提去作事,对于父母,兄弟这样的至亲,尚且做不到不分彼此,何况是对旁人,世人呢?故众生所感业报,或生到人间而贫穷下贱,或堕入三途恶道。即使能够奉行五戒十善,自修禅定,得生人天乐处,但因为没有大悲心的缘故,不能直契菩提,以至于福报一尽,仍然会再堕落,可不悲哀?所以,一心想要利人的,正是成就了自利;而那些只想损人利已的,却偏偏是害了自己。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