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Fun & Interesting

【靜思妙蓮華】 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 - 聞法布施 造福人間 - 第1862集 20250130

Video Not Working? Fix It Now

❤️觀看溫馨提醒: 1.取消英文字幕,請按一下「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關閉。 2.中英字幕版,請進入大愛電視官網該影片下方之「下載」點入觀看。 3.若您需要搜尋本節目特定集數,請輸入:品名+集數 00:00 聞法布施 造福人間 00:50⊙「布施如井中湧泉,富者布施資糧足,貧者隨力施大愛,造福人間福無量,聞法入心福慧俱。」 用心體會。佛法入心,打開了心門,愛的力量就無量。布施就像井中的湧泉,就像水井,我們在汲水,一桶一桶汲起來,它水井的水位有多高,水一桶一桶汲上去,井水沒有消失。一提起來的水,能讓人人可應用,口渴的止渴;洗衣服的能夠乾淨,煮飯的能完成等等。在那個井水,你如何用都用不乾涸;你沒有用還是不會讓它溢出去。 我們若用這樣的心念,我們就能夠知道「布施如井中湧泉」,眾生人人都有他眾生本來的福,只是他欠缺緣,而若有緣供應,其實我們只是用一個緣給他,人人本具福,有多少眾生需要多少東西,只要我們發一個心,引一個緣。這些東西眾生會收去,這些東西同樣再恢復,還會再恢復,是藉你的緣布施出去,這叫做「名稱布施」。 你藉這個物資,藉你的緣給他,這叫做福緣,而我們是造福的因緣。我們看到貧困的人,我們不肯去發一個心,這些東西名稱是我們的,但是我若沒有給他,我這些東西放著也是沒用。就像有人銀行囤積很多錢,錢都放在銀行,放在銀行的錢只僅僅是數字,而我們在那個地方,將錢領來布施。 其實你有那個福緣,你再賺來的錢,也是一樣那麼多,你沒有布施出去,你的福緣就沒有再進來,同樣的道理,這不增不減。所以我們是藉緣、使緣、助緣,若能這樣有助就有福,叫做福緣。藉這個緣去造福,他若是沒有福,他不會遇到你。所以他有福藉你的緣,從你的手這樣送給他,而我們的手就像那口水井,我們提水起來,水汲起來給他。 同樣我們的福有多少,你布施出去,你還是擁有你原來所有;你給他了,同樣給他是增加你的福緣,福緣在來生,你今生就是井中的水,若是沒有提起來給他,到時候乾旱時,大自然乾旱之時,水脈的水自己會乾掉,井水一樣也會乾掉。你沒有汲取的水,同樣它也在裡面。 總而言之,布施如井中的湧泉,有汲起來,那個水就是活水,它自己會再湧出泉水。你沒有將它汲取,它的水還是一樣的水位,所以我們藉水造福,有智慧的人就會了解這個道理。所以「布施如井中湧泉」,有汲起來布施,你自然就有造你的福今生來世;沒有汲水起來,還是沒有,水也沒有比較上升,就是這樣。 所以「富者布施資糧足」,你有福的人不斷在布施,你同樣你的資糧還是同樣那麼多,但是你同樣增加你的福緣。「貧者隨力施大愛」,貧,我什麼都沒有,但是我能夠盡心力。一鍋的米,這些米在米甕量上來,我能煮一頓飯,我從這個鍋裡再抓一把米起來放在外面。我這一鍋飯同樣煮起來,一樣我一家人吃,也是吃得飽。同樣的道理,抓一把在旁邊,累積久來,積少成多,這個積起來的米,我們就是存著要救人,這就是我們節儉來造福。 就像臺北,我行腳在臺北,每天一大早都有很多發心的人,我所說的發心不是一定來捐錢的人,就是發出他的善心、愛念,而且充分的智慧,有智慧、有愛,他如何做、如何付出?來分享。來分享的人都有過去很辛苦的人生過程,但是有很多感動人,在那種困難中的付出,或者是人生在苦難中,有了什麼樣的因緣接引他,他轉變人生,轉苦為甘,克服了他的困難,同樣他沒有錢布施,他可以用力付出。 這樣接引很多人,他本身很辛苦,但是他把握時間、利用時間將愛的力量不斷去宣傳,去讓人知道、去接引。接引來了,所成就也很多大福業,這也是常常聽到。還有雖然困難,但是就是克服,有一對老夫妻來坐在那裡就這樣一直在分享,聽他說過去的人生,苦啊,那種在困難中克服種種,在很困難中這樣做小生意,從小生意不斷耐苦、耐勞,這樣累積累積,已經在二、三十年前,一直一直捐;一點點錢就趕快拿來捐,累積多少就又拿來捐,很辛苦。 他說:「我們打拚、認真,我們要賺錢的時間還很長,師父要建醫院會有時間限制,無法等我們,我們節省的錢,就趕快幫助師父建醫院。」所以慢慢地累積,幾千元就拿來捐,幾萬元拿來捐,幾十萬元拿來捐,累積到百萬元拿來捐,這樣累積累積,一家也已經有二十幾位榮譽董事了。 那一次我去,他就做一些水煎包來了,他就告訴我:「師父,我這樣一家人能夠這麼多的榮董,我很感恩。其實我一手起家能夠,又幫助師父建醫院,我就是靠這樣。」端來那個水煎包,他就跟我說:「師父中午您一定要吃這個我做的,這就是我幾十年來『起家』,以及做慈濟,這樣能夠這麼多個榮董,我們一家人都很歡喜。」 這樣一粒水煎包能賺多少錢呢?這樣幾十年來,夫妻倆從年輕一直一直到現在,都是七、八十歲。他可以這樣這麼地歡喜,心一點點就不曾想他是辛苦。他說:「辛苦也這樣過,快樂、笑也這樣過,這樣也過了幾十年的時光。看到我這些孩子、這群孫子這麼乖,而我們兩個人也很健康,足夠了,這樣的人生足夠了,實在很滿足。」 所以說起來,「富者布施資糧足」。雖然他不是物資富有,他是從心富有,這樣一直到現在,他圓滿了。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他有一大群的子孫,人人很乖,現在人人都是榮譽董事。而且給慈濟這分愛的力量,很感恩,看到他們一個大家庭,那種孝與愛,這很不容易。 所以有時候若在說,富者富,這富中富是富有愛心,歡喜付出,這種富有餘,叫做富中富的人。所以「富者布施資糧足」,他還是永遠很滿足。而若是真的很貧困,「貧者隨力施大愛」。現在常常看到大愛臺,我們幫助,每個月幫助他,他就從接來的幫助,他當中又再捐部分。 他說:「你們這樣救濟我,而我這麼久以來能夠順利生活,我現在應該回饋。我在這當中再捐一百元,當會員,托大家的福,我們才能夠這麼平安。若沒有你來救濟我,我生活過不去。你給我的錢,我就部分救濟。」這就是智慧;這種貧者運用他的智慧,他也可以施大愛。所以也同樣能夠造福人間,這也是福無量。 這全都是他們聽過法,聽法知道過去生欠缺造福,這生還要受人幫助。若不趕快,師父說「粒米成籮」,我若能這樣一粒一粒地積,積來的一把米,我也能夠撒土地,叫做耕福田、種福田,要藉緣、隨緣來耕福田,這就是有智慧,接受了幫助,他的累積還是要再幫助人。 這在菲律賓、馬來西亞,他們在那裡在救濟、發揮,慈濟人在造福,他們又發揮他們的智慧,勸捐。這些錢,捐來的人,有些人的生活與你們都一樣,有的比你們更難過,他們就是一粒一滴這樣會合起來,透過這個緣來幫助你們的。所以你們也能夠學他們這樣,貧中之富。雖然很貧,一點一滴與人合起來也能夠救人,這叫做「貧中之富」。雖然說是貧,但是還是富有。 這都是聽法來的,知道「一」生無量,一點點種子落土,藉因緣,它就能又再生長好幾倍出來。所以布施功德,尤其是布施出去,心很安,覺得我有做好事,這很快樂啊。所以這就是他們在國外救濟,救貧、救災,發揮那種的智慧,這樣付出。 所以「造福人間福無量」。他能夠再教他:給你的東西,你能再去幫助,也能再幫助人。也讓他發心,也能夠點滴捐,這就是說募錢,其實是募心、募緣,讓他了解,讓他有因緣能夠聽到道理、聽到法。 所以「聞法入心」是「福慧俱」,懂得造福,心又能歡喜,付出心歡喜。這是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募人、募心,自然點滴的福田來造福人間。這也是《法華經》在勸我們、教我們,教我們聞法要知道如何入人群去度;救度眾生的方法。所以,來,我們來聽聽昨天的經文。 24:11⊙「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亦得無量無邊功德。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盡是女身,後不復受。」《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 前面這段經文,佛陀就叫宿王華菩薩,「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因為藥王菩薩他是一位好典範,他布施,寬心布施,那種艱難受苦他都能夠克服,布施的心不怕辛苦。甚至見佛、聞法,要表示供養,他就願意捨身燃臂來供養,這是一個求法的勇氣。而且聞法接受,在人間付出不惜一切;身體都不惜了,何況身外物呢? 那種愛人、求法,求法用在人間的菩薩道中,這種愛的循環,就像汲井水來讓人止渴一樣。就像播種種田讓人肚子能飽,同樣的道理,就是不怕辛苦付出,賺錢,慢慢地累積,不惜錢多少,只要是利益人群,我甘願、我歡喜、我付出。這種願捨、歡喜,而且沒有脫軌,如法修行,如法付出,這就是佛陀所教育。 在這個經文當中要讓我們知道,就是藥王菩薩過去無量劫前的修行,總是很辛苦,這樣一生一世,累生累世,心心念念、生生世世同一個方向,同樣發無量心,度化無量眾生,供養無數佛,一路就是這樣過來,所以得無量無邊的功德。〈藥王菩薩本事品〉,我們若能夠聽到、能夠效法,這也功德無量。 所以若有女人聽,聽到〈藥王菩薩本事品〉,同樣願意發心,「能受持者」,就是照這樣的法能夠虔誠發心。這樣的人,「盡是女身,後不復受」,因為女身有很多的不方便。很久很久以前,那種對女子的拘束,小時候幾歲就將她纏足,看看,她們要走路多辛苦啊,走不遠,讓她生活在一個範圍裡,不要拋頭露面。 所以因為這樣的觀念,使女人在社會看成了「女人,啊,妳不懂啦!女人,妳懂什麼!」所以好像百無所用,很沒有用,所以愈讓人看愈沒有價值。但是女人也會引起很大的禍端,人家說「英雄難過美人關」,以前有多少為了情,對家庭、對國家;他一切的財產、家庭可以拋棄,就是國家他也可以不顧,只愛美人,不愛江山,不愛江山愛美人,不顧一切。 過去是很多這樣這樣的故事,所以古人說女人就是禍水,很多惹起了禍端。總而言之,這就是人間的觀念、習氣,時代的觀念。現在看看多少國家女人為王、領政,在領導政策,在社會、在人間很多,所以女人的才華也不輸男人。女人做起事情來也乾淨俐落,哪真的女人是污濁呢?時代不同。 佛陀的時代,二千多年前那個封建的時代,所以佛陀那個時代講經,他也會對男女之間,他要多提警惕,尤其是修行者,他就給他們很重的戒律,所以說不可與女人說話,眼睛不可看女人等等。所以看到這段經文,大家會覺得佛陀將女人編在外面,但是他也有專程入城,讓女人也有因緣見佛、供佛,也要將她們的因緣拉進來。 所以時代是這樣,佛陀的思想還是一樣開化,雖然講經在那個時代,為了要顧人那念心,凡夫開始就要讓他預防那念心,這就是那個時代。所以佛陀在這個地方就說,下面這段經文再說, 33:14⊙「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二十三》 在這當中,佛滅度之後的五百年,若有女人還有那個因緣能夠聽到經典。「聞是經典」,「是經典」就是在說《法華經》,也照《法華經》所說的法這樣去修行,若能夠這樣。 34:10⊙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即今末世屬後五百,女人聞經,如經中說依而行之。若如來滅後五百歲,依經修行,往生淨土。 末世就是我們現在的時代,佛滅度後的一千年叫做像法,像法的五百年後,那就是叫做末法,末法就是濁惡世時。所以佛陀離現在二千五百年,這個時候已經進入濁世之時,也就是末法之時了。 在這個後五百年,像法過後的五百年,也就是我們的現在,就是女人聞是經,聽經。「如經中說依而行(之)」,依照經典所說的法,身體力行。「若如來」,如來,就是佛若滅度後的五百年,「依經修行,往生淨土」。依經,依照這個經典去修行,若這樣能往生淨土,就是往生到那個清淨、無染污的地方去。 36:26⊙《大集經》有五種五百年,五百年五百歲。第一、解脫堅固。第二、禪定堅固。第三、持戒堅固。第四、多聞堅固。第五、鬥諍堅固。後五百歲,即鬥諍堅固時。 47:36⊙末法時代,善根轉少,大法冥利,雖女人猶獲勝利,況男子乎。 49:39⊙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 ⊙於此娑婆報命終後,西方彌陀安樂國土。 ~證嚴上人講述於2020年8月14日~ ※全文、中英字幕影片: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dawn/P12221862 #妙法蓮華經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