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院區開放日科普演講
講題:臺灣氣候變遷
主講人:劉紹臣院士
地點:學術活動中心2樓第1會議室
演講摘要:
臺灣的氣候變遷在過去一百年與全球氣候變遷有相當的一致性,但區域性的影響也很明顯。由於都市熱島效應的影響,臺灣温度增加約為全球的两倍,並且因為懸浮微粒白天反射陽光的冷却作用,温度增加主要發生在晚上,白天增温很少,因此熱浪的影響並不嚴重。全年的總降雨量變化也不明顯。
全球暖化對臺灣最緊迫、最嚴峻的衝擊是在極端降雨方面,觀測的資料顯示全球各地普遍存在大雨隨全球暖化增加,而中、小雨隨之減少的現象,此現象在臺灣特別明顯。強降雨增加可能導致更多、更嚴重的洪水及土石流,此外中、低強度降雨是土壤含水量及地下水涵養的關鍵來源,持續地減少很可能招致乾旱的威脅。自1950至2005全球温度約上升0.7 oC,全臺灣前10%強降雨就增加約100%,而最小20%的小雨則約減少了50%,明顯增加水旱災的發生機率。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估計2005至2035全球温度可能會再上升0.7 oC,水、旱災及土石流的發生機率可能將增至1950年的三倍,對人民的生命財產、社會經濟、甚至臺灣整個生態都會產生嚴重的衝擊。
僅管世界主要國家都積極參與節能減碳的討論,但並未能簽訂有約束力的公約,温室氣體的排放量仍就持續增加。臺灣每人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約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節能減碳的壓力很大,目前節能與增加能源使用效率是我國減少碳排放量的重點,但大量減少碳排放量須要改用非碳或低碳能源,可是由於311東日本大地震的影響,核能己非臺灣的選項,目前只能寄望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可以早日降至工業及民生用電可接受的價格。
由於己經排放進大氣層的二氧化碳的生命期長達百年,節能減碳需數十年始能見效,換言之今後數十年全球暖化對臺灣的衝擊將無可避免,因此我國必須迅速起動調適措施,大幅度增強防洪、防旱工程,甚至全盤更新國土規劃。
講者簡介:
劉院士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物理學系,1972取得美國匹茲堡大學物理學博士。時任本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
所獲之學術榮譽、獎項及其他
1. 2012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2. ISI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Total citations ~6200; Average citations, 57; H-index, 47
3. 第一屆財團法人中技社科技獎 2005
4. 中華民國氣象學會 會士(Fellow) 2004年
5. 美國地球物理聯盟(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會士(Fellow) 1994年
6. 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總署(NOAA) 傑出論文獎1981、1989、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