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Fun & Interesting

【2024人間佛教系列講座】從八識談修行的下手處 - 慧中法師主講

佛光山南屏別院 12,906 lượt xem 7 months ago
Video Not Working? Fix It Now

慧中法師以「一水四見」為例,說明外境沒有固定的詮釋方式,而是由眾生識的結構來決定。每個人對外境有不同見解,是因心識內容不同,業報侷限不同所致,應該要以尊重包容的態度來對待不同觀點。學習唯識,是要了解並改善當下的自己,且進一步檢討自己的起心動念。

慧中法師以偈語:「五識眼耳鼻舌身,心識能合又能分,末那傳達作使者,賴耶如山似海深。」來說明八識各自的工作:前五識攀緣外境,第六識虚妄分別,第七識製造我執,第八識收藏種子。前五識將外境做為材料提供給第六識,第七、第八識也將我執種子、習氣種子傳給第六識,這些都影響第六識對外界的解讀。能看到第六識的起心動念,懂得觀察自己到底都是那一類念頭、種子,這正是修行的下手處。能夠看到情緒、念頭,就有進步。

慧中法師說明人處於逆境中,往往有忿、恨、惱三種情緒。對有些不認同的事情不停的碎碎念,甚至到處找人來說,看似不順己意,其實樂在其中,不想出來。那麼前賢都怎麼面對逆境呢?鳩摩羅什大師初來中國的十六年,經過各種苦難,他以安忍來度過。星雲大師生於憂患,遇到各種困難不以為苦,大師說:「困難解決了就不是困難。」因此大師用「喜悅一生」來總結自己的人生。

因而我們在修行時,要不斷回薰善的種子。要布施,要廣結善緣。透過薰習善種子來改變識的結構,重新建構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生命品質。而最佳的下手處,就是星雲師提倡的「三好」運動,正向又積極,又易下手。

慧中法師最後勉勵大眾,覺知第六識的起心動念,看到不好念頭生起,趕快轉念,薰習善的種子,在生活中修行。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