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Fun & Interesting

2024.5.28_和平號 Peace Boat_葡萄牙Portugal_里斯本Lisboa_地獄之口~貝倫塔-發現者紀念碑-傑羅尼莫斯修道院~自由大道-龐巴爾下城區

Mei Wen 71 lượt xem 1 week ago
Video Not Working? Fix It Now

【地獄之口】Boca do Inferno是距離卡斯卡伊斯Cascais市區不遠的海蝕洞,因為漲潮時海浪沖進洞窟產生的轟轟巨響而得名,這一帶的海岸線沿途風景優美,附近還有許多造型奇特的烏黑巨石和峭壁,很適合來遠眺大西洋或欣賞日落,是當地著名的景點之一。
【太加斯河】也稱塔古斯河(拉丁語:Tagus)、塔霍河(西班牙語:Tajo)、特茹河(葡萄牙語:Tejo),是伊比利半島最長的河流。太加斯河口(葡萄牙語:Estuário do Tejo)是太加斯河與大西洋之間的過渡水生環境,里斯本大都會區就在這個河口周圍形成,將大里斯本與塞圖巴爾半島(葡萄牙語Península de Setúbal)分隔開來,是葡萄牙最大的河口。
【貝倫塔】(英語:Belém Tower,葡萄牙語:Torre de Belém)是一座五層防禦工事,位於葡萄牙里斯本的貝倫區(葡萄牙語:Belém),建於曼紐一世時期的1514年到1520年間,用來紀念瓦斯科·達伽馬(葡萄牙語:Vasco da Gama)成功航海世界一周,同時為貝倫區的港口及附近的修道院提供防禦。
隨著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葡萄牙里斯本成為重要的海港,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提出防禦計劃以防衛里斯本的港口,貝倫塔就是這個計劃的一部分。
貝倫塔的建造始於1514年,法蘭西斯科·德·阿魯達(Francisco de Arruda)被任命為總建築師,皇家工程大臣迪奧戈·德·波伊塔卡(Diogo de Boitaca)主管,貝倫塔在1520年完工,一年以後加斯帕·德·派瓦(Gaspar de Paiva)被任命該塔的第一任長官。
在貝倫塔的建築風格大量使用了摩爾人和阿拉伯人的藝術元素,比如說崗亭頂端的胡椒粉盒形狀的炮台,為了顯示出國王的聲威,塔上裝飾了許多曼紐式的象徵物。
【4月25日大橋】(葡萄牙語:Ponte 25 de Abril)是葡萄牙一座橫跨太加斯河的鐵路公路共用懸索橋,連接首都里斯本和對岸的阿爾馬德(葡萄牙語:Almada),全長2,277.64公尺,上層六線行車,下層有雙軌鐵路。
1966年8月6日通車,原名薩拉查大橋(葡萄牙語:Ponte Salazar),1974年4月25日發生軍事政變康乃馨革命後改名。
【發現者紀念碑】(葡萄牙語:Padrão dos Descobrimentos)是葡萄牙紀念15至16世紀航海時代的著名地標,落座於傑羅尼莫斯修道院正前方,鄰近4月25日大橋,這個位置是葡萄牙人在航海時代出海的地方。
紀念碑於1940年首次在葡萄牙世界博覽會上展示,由於起初採用易腐爛材料建造,於1960年以混凝土重建,同年8月6日完工,以紀念葡萄牙著名航海家恩里克王子(葡萄牙語:Infante D. Henrique)逝世500週年。
紀念碑高52公尺,為以船為主體的船首形狀的建築物,船首位置是恩里克王子的雕像,在其的東、西兩邊雕有32名航海時代的航海家、導航員與傳教士。
【發現者紀念碑廣場】紀念碑北面至巴西利亞大馬路的是由南非贈送、施利華Cristino da Silva所設計的廣場,以馬賽克方式及採用不同種類的大理石鋪設而成,廣場上鋪設有直徑50公尺的航海羅盤,在中央是一幅標示葡萄牙人在航海時代首次到達之地的路線及年份的世界地圖。
【傑羅尼莫斯修道院】(葡萄牙語:Mosteiro dos Jerónimos)位於葡萄牙里斯本貝倫區的華麗宏偉的修道院,可以說是在里斯本最為突出的古蹟,在曼紐式建築中最為成功的一例。1983年與貝倫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葡式蛋塔為該修道院的修女發明。
原先的舊院建於1450年,1497年知名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葡萄牙語:Vasco da Gama)計畫前往印度前來此祈禱,如願帶入印度香料到歐洲,使該國成為歐洲經濟強國!而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為紀念達伽馬的貢獻,就重金興建這座修道院,後來成為葡萄牙船員們出海前必來祈禱的教堂。
修道院於1502年開始興建,工程為期50年,建築材料為當地出產的金色石灰岩,稱為「pedra lioz」,由迪奧戈·德·波伊塔卡(Diogo de Boitaca)負責,使用其所創始的具曼紐式(Manueline)建築風格,1520年曼紐一世過世後修道院的工程停滯。
1550年建築師Diogo de Torralva重新開始修建工程,採用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工程於1571年由Jérôme de Rouen完成,他最後在建築中加入了一些古典的元素,修道院的工程於1580年正式結束。
【阿瓜里弗渡槽】(葡萄牙語:Aqueduto das Águas Livres)是葡萄牙里斯本一個歷史性的高架渠,是18世紀葡萄牙最傑出的工程之一,主線長18公里,但是整個網絡約58公里。
【自由大道】Liberty Avenue(葡萄牙語:Avenida da Liberdade)
是葡萄牙里斯本市的主要大道之一,連接光復廣場Praça dos Restauradores和龐巴爾侯爵廣場Praça do Marquês de Pombal,寬約90公尺,長約1100公尺,擁有多條車道和寬闊的人行道,並以花園和葡萄牙式路面裝飾。
【龐巴爾侯爵廣場】(葡萄牙語:Praça do Marquês de Pombal)是里斯本的重要環形廣場,介於自由大道(Avenida da Liberdade)和愛德華七世公園之間,是幾條重要大街的匯集點。
廣場得名於1750年至1777年的葡萄牙強大的首相龐巴爾侯爵,廣場中央是巨大圓柱,建於1917年至1934年,頂部是他的銅像,身邊是一隻獅子 - 權力的象徵。侯爵面向著龐巴爾下城(Baixa Pombalina),該區是在災難性的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之後,在他的領導下重建。
【龐巴爾下城區】(葡萄牙語:Baixa Pombalina)是里斯本歷史中心的街區,由商業廣場(Praça do Comércio)北部的街道網格組成,大致位於 Cais do Sodré 和里斯本城堡下方的阿爾法瑪區之間,向北延伸至羅西奧廣場(Praça do Rossio)和菲格拉廣場以(Praça da Figueira)及自由大道(Avenida da Liberdade),這是一條綠樹成蔭的林蔭大道,以裁縫店和咖啡館而聞名。
是在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之後興建,得名於1750年至1777年的葡萄牙首相龐巴爾侯爵,他領導了地震後的重建,對重建該市實施嚴格的條件,目前的街道網格模式與地震以前該區的街道完全不同。
【光復廣場】(葡萄牙語:Praça dos Restauradores)位於自由大馬路的東南端,紀念1640年葡萄牙在經過西班牙60年統治後恢復獨立(葡萄牙王政復古戰爭),廣場中央的方尖碑豎立於1886年。紀念碑是由António Tomás da Fonseca設計,象徵「獨立」和「勝利」的雕像是雕塑家Simões de Almeida和Alberto Nunes的作品。[
【佩德羅四世國王廣場】(葡萄牙語: Praça de D. Pedro IV)俗稱羅西奧廣場 (葡萄牙語:Praça do Rossio),自中世紀以來,是里斯本市中心主要廣場之一,曾是民眾起義和慶祝、鬥牛和處決的場所,現在是里斯本當地人和遊客的首選聚會場所。廣場以葡萄牙國王佩德羅四世的名字命名,佩德羅四世圓柱位於廣場中央。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