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Fun & Interesting

#31 超脫達到“無我”?萬物與我為一?現實的困境

迅然・療癒到覺醒 2,582 2 months ago
Video Not Working? Fix It Now

在哲學與宗教的領域中,“無我” 是一個深邃且引人深思的概念。佛教提出一切煩惱貪嗔痴皆因 “我” 而起,若達 “無我” 之境,便能放下執念,走向解脫。道家亦有相似理念,老子 “道法自然”,莊子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倡導順應宇宙規律,不以自我為中心。 從理論上看,“無我” 可從兩方面理解。其一,我們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如身體、性格、信念等的執著,往往帶來痛苦,若能擺脫,或可解脫。其二,在深度冥想或靈性體驗中,能感悟到 “我” 與世界的虛幻性,彷彿世界是 “純粹意識” 投射的幻影,“我” 亦只是其中影像。 然而,當我們回歸現實,卻發現 “無我” 面臨重重挑戰。在道德衝突中,面對他人不合理要求,難道要一味放下自我想法順從?在飲食偏好上,難道要因追求 “無我” 而抹殺喜好?在現實生活的幻相中,我們擁有身體、大腦和意識主體,有思考與感受,若真 “無我”,那這些的主體又是什麼? 許多修行者嚮往 “無我” 境界,試圖通過一念不生、僅留覺察來修煉。但他們往往只是在頭腦層面求得安靜,認知框架並未真正拆解。一旦面對現實壓力,如他人無理要求,所謂的 “無我” 便難以維繫。有些甚至陷入抽離與 “解離” 狀態,看似超脫,實則逃避。 老莊與佛教的修行常以隱居山林為主,若置於現實的親子、父母、同事關係等壓力之下,理想的 “無我” 狀態極易崩塌。畢竟,人不可能毫無觀點、喜好與感受,完全摒棄自我認知框架不切實際。真正的輕鬆自在,應是保有自我觀點與喜好,卻不盲目執著,打破固有思維模式,讓情緒自然流淌。 📖 系列課程 https://www.oowake.com/ 💬 追蹤社群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ovingeyes #無我 #我執 #心靈探索 #冥想 #修行感悟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