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Fun & Interesting

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3/48:以期晝夜彌陀,早證三昧 (字幕)

善知識 765 1 month ago
Video Not Working? Fix It Now

淨界法師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編號:第一卷 (三) 地點時間:不詳 ---- 播放列表 (complete playlis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u3t21lovLw&list=PLbHDOn5U0Fa1lejRSc0DkrwlpSUGV1FWV ---- 錄音/講記摘自:淨土教觀學苑 視頻字幕/AI聲音/降噪處理 由 【善知識工作室 】提供。 NOTE: Due to noise suppression and optimization, speaker's voice might have been changed. ---- 以期晝夜彌陀,早證三昧。 心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所以講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這個時候當然是現身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他這次體會以後,「而自行化他,一以淨土為歸」,完全以淨土為歸屬,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這個是講印光大師他歸心淨土的因緣,從最初的覺悟身為苦本,乃至於到念佛。 再看第三段「老實修行」。 印祖後來的修行,我們分成兩段。 先一個總說,再結示。 先看總說,「師修淨土,久而彌篤。」這是一個總說,印光大師修淨土。有些人修淨土以後,他修一修就退轉了。但是印光大師他不是,「久而彌篤」。隨著時間越久,這個佛號越念越有味道,越念信心越堅強。這個「篤」就是真實,越加的真實。是怎麼個真實法呢?這以下分兩段來說明,先看第一段。 【師修淨土,久而彌篤。二十六歲,聞紅螺山資福寺,為專修淨土道場,乃辭師前往,三載之中,除念佛正行外,猶研讀大乘經典,由是深入經藏,妙契佛心,逕路修行,理事無礙矣! 】 這是印光大師他最初的參學,入眾參學。印光大師是二十一歲出家,他前面的五年是依止師長而住。到二十六歲以後,他就到外面去參學,而在當時有一句話說:南有高旻,北有紅螺。在這個大陸當中,南邊的是金山的高旻寺,參禪的地方,這個道風最好。北方呢?是紅螺山資福寺。就是十二祖徹悟大師的道場,不過那個時候徹悟大師已經往生了,但是他的道風留下了,所以印光大師就仰慕這個道風而來,到了這個淨土道場去,這個時候就拜辭了師父,在那個地方又住了三年。這三年當中,他最初的六個月是做行堂,他還沒有進入念佛堂,有半年的時間做行堂,再次第的到念佛堂去。這三年當中,除了念佛正行以外,他也研讀大乘經典。這個大乘經典也是很重要,我們要發菩提心,建立正知見,就是要依止大乘經典的。你有這種菩提心跟正知見,你念佛才有力量,這也是有需要。研讀經典以後有什麼好處呢? 「由是深入經藏,妙契佛心,逕路修行,理事無礙矣!」這個時候「深入經藏」,不過印祖的深入經藏,我們從《文鈔》來看,他主要以天台宗為主。你看他的《文鈔》,很明顯,他的若教若觀都是依天台。「妙契佛心」,合乎佛陀真實的智慧。在所有的法門當中,選擇「徑路」。,這個「徑」, 就是直截了當而不彎曲,直直的。在整個成佛當中,有些人是從這個地方去彎一個地方再回去。他不是,直截的,「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乃至於理事無礙。 這個是印光大師他最初的參學。這當中總共是花了五年的時間,親近紅螺山資福寺,這個是在大眾的參學。再看到第二個影響他這一生的因緣。 【越二年,入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凡三十餘年,終清之世,始終韜晦,不喜與人往來,亦不願人知其名字,以期晝夜彌陀,早證三昧。】 他在紅螺山前後差不多有五年的時間以後,他就入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在那個地方等於是閱藏經,前後有多久呢,凡三十餘年。這個三十餘年當中,他坐了兩期的閉關,有六年的時間閉關,前後是兩期,一期三年。在那個地方他也講一部經。印光大師一生很少講經,但是他講一部經,講什麼呢?他就講《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講過一部,後來就沒有,我在《文鈔》的記錄裡面,就沒有看到他有講經的情況,有三十餘年在那個地方自修。「終清之世」,乃至於清朝的結束。「始終韜晦」,這個地方很重要,從始到終都是韜光養晦。這個「韜」是隱藏 ,把我們的功德隱藏起來,不要讓人家知道。這個「晦」是昏暗,我們表現出來一副沒有修行的樣子,表現出一副很平常的樣子。怎麼表現?「不喜與人往來,亦不願人知其名字」,他也不喜歡跟人家往來,也不願意人家知道他名字,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以期晝夜彌陀,早證三昧」。 所以我們在因地的時候,如果對我們自己的要求,如果說我們只想散散亂亂的持戒修福,那當然就不講了,我們就是只喜歡一個小小的境界,我們就很滿足了,當然這一生就是這樣子,一天過一天也就可以了。如果我們想今生成就大功德,這件事情,「息諸緣務 一心行道」,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在你的功德還沒有成就堅固之前,你萬緣都要放下。你看印光大師凡三十餘年,始終韜晦,不是三年,是三十餘年,這件事情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這件事也是他以後能夠影響很多在社會上有地位、有學問的人,這個基礎是打下來的。 我曾經聽一個老和尚說,他說學佛,不是一個短跑,而是一個馬拉鬆。就是說,你剛開始跑很快,這不一定哦,它不是百米賽跑,它是怎麼回事呢?它是一個馬拉鬆,看誰有耐力,這個恆常心,這件事情也是很需要,三十餘年。這是印光大師他從最初的參學,到最後的專修,總共是有三十五年的時間。後來他就在六十八歲的時候離開普陀山,創建了靈岩山寺,六十八歲到靈岩山,八十歲往生。不過他到靈岩山以後,他等於是一個幕後的住持了。 我們再看印祖的「弘法利生」。 前面的是印祖的一個自修的情況,這一科是講到他怎麼樣來弘法,怎麼樣利益眾生。先看第一段,先講他弘法的內容。 【師之耳提面命,開導學人,本諸經論,流自肺腑。故不拘貴賤賢愚,男女老幼,凡有請益,必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果報應,及生死輪迴之實事真理,諄諄教誨,令人深生憬悟,以為立人處世之根基。進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實奉行,以作超凡入聖之捷徑。】 這是第一段,印光大師他弘法的一個開示的內容。當然印祖他不再是自利,經過三十餘年的自修以後,他就是開始教化眾生。「耳提面命」,對眾生的開導,是「本諸經論,流自肺腑」,從文字上 他是完全依止經論,我們看印祖《文鈔》,很清楚,字字都是有天台宗的根據,沒有說他自己想出一個方法來,沒有這件事情。從內心當中「流自肺腑」,這個肺就是肺臟,腑就是我們的心臟,從我們的內心當中,真正的大悲心表達出來,叫做流自肺腑。 我們看印光大師的《文鈔》,有一個感覺,就是印祖的口氣非常的強硬,他講話的口氣,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中間沒有任何的調味料,沒有任何客氣的人情味,都沒有。你不對,他就說你不對,你對,他就讚歎你對,他不管你是富貴的一家,他不管你,他很清楚的把這個是非善惡劃出一條線出來。 所以古人不把佛法當人情,你不對,他就喝斥你,你對,他就讚歎你。他雖然嚴格,但是他這個嚴格的背後,是流自肺腑,他是為了要利益你,為了要幫助你進步。所以「不拘貴賤賢愚,男女老幼」,不管你是富貴的、或是下賤的,或者你是一個有學問道德的賢人、或者是沒學問的人,男女老幼,只要你來請益,他對你的開示就祇有兩個內容,第一個內容「必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果報應,及生死輪迴之實事真理,諄諄教誨,令人深生憬悟,以為立人處世之根基」。第一個,有人來請教,他就是告訴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果報應、生死輪迴」。因果報應跟生死輪迴是約理論來說,把世間上善業有善業的果報、惡業有惡業的果報,乃至於生死,有生而有死、有死有生,就像這個車子的輪胎一樣,它永遠往前走,相續的。有過去的因果,有現在的因果,有未來的因果。基於這種因果的相續,我們應該怎麼辦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使令我們可以得到這種人天的可樂果報,這種實事真理來教誨後人,使令我們深生憬悟,這個憬就是憬策,悟就是覺悟,來做一個立人處世的一個根基。待人處世的基礎,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有了這個基礎以後還不夠,那怎麼辦呢?「進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實奉行,以作超凡入聖之快捷方式」。進一步,那得到人間的果報畢竟是無常的,這個苦惱還是沒有究竟的解脫,應該要進一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乃至於依止這個菩提心的願力「信願念佛,求生西方」。這個坦途要道,三根普被,任何人都可以修,教人家切實奉行,「以作超凡入聖之快捷方式」,從這個淨土當中能夠轉凡成聖,乃至成佛。 我們看《印光大師文鈔》,他很少談玄說妙,很少!他要不是講因果,就是講淨土,不是講淨土,就是講因果。就是說感覺到很實際,你照著他的話做,覺得真的是很實際,他的每一步,都能有一個下手處,能夠真正照這個法門來做,你能夠感覺到的確能夠離苦得樂,所以這是印祖的一個特色,他的開示的特色。 --- 製作:善知識工作室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amtb-io #buddhism #淨界法師 #善知識 #念佛 #佛法 #净土宗 #淨土 #修行 #佛陀教育 #常慚愧僧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