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Fun & Interesting

人若不開悟 無論怎麼活全都痛苦 | 這4種觀點 幫你開悟(實測有效)

Video Not Working? Fix It Now

您好,歡迎您來到唯識抉隱/約櫃之約。為什麼,我會認為—不開悟,我們永遠無法逃脫內心的痛苦——以下是我從迷茫到靈性覺醒的整個過程,很高興有機會與您分享: 每個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會經歷痛苦與迷茫。無論我們擁有多少物質財富,或者外在世界看似多麼完美,心中總會感到空虛與不安。你是否曾經問過自己:“為什麼我依然感到不滿足?為什麼我無法找到真正的平靜?”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競爭、欲望和外部刺激的世界中。每個人都在追求成功、幸福、愛情、權力或金錢,我們常常認為,只有擁有了這些東西,才能消除內心的空缺,才能擺脫痛苦。然而,現實往往是殘酷的:追求越多,欲望越強,內心的痛苦就越無法避免。 我曾經也是這樣,認為只要實現某個目標,滿足某個欲望,便能得到內心的平和。可是,當我達成目標之後,空虛的感覺依舊沒有消失,甚至越來越強烈。這時,我才明白,真正的痛苦並不在於外部的缺失,而在於我們對世界和自己認知的誤差。 開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種對生活的全新理解。記得在某個瞬間,我突然意識到:所有的外部追求和欲望,實際上都是試圖填補我們內心的空缺,然而這種空缺永遠無法被物質或外界的事物所填滿。 開悟的過程,讓我逐漸學會放下對外界的過度期待。我開始關注內心的感受,學會接納自己,而不是強迫自己去迎合外界的標準。我發現,原來我們內心的寧靜與自由,並不是通過不斷追求外部的東西來獲得的,而是通過接納當下,接受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不完美。 這並不是說開悟之後,痛苦就徹底消失了。痛苦依然會出現,它會以各種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焦慮、失落、甚至恐懼。然而,當我覺悟時,我學會了如何與這些痛苦共存,而不被它們所支配。我發現,當我停止了對完美和外部認同的渴望,內心的平靜便悄然降臨。 開悟並非意味著痛苦的終結,而是讓我們與痛苦達成一種和解。當我們能夠看到痛苦背後的深層原因,我們就能超越它,找到更深的意義。 我曾經認為,開悟是某些高人或聖人的特權,但漸漸地,我意識到,開悟並非遙不可及。它是每個人都可以觸及的內在力量,只要我們願意去探尋自己、去覺察內心。 開悟並非終點,它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成長的過程。通過冥想、反思、正念練習、放下執念等方式,我們可以一步步走向內心的覺醒。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對自己真實的感受保持敏銳的覺察,學會放下對外部世界的過度依賴,找到內在的平和與自由。 因此,靈性覺醒,從來不是某個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經驗,也是與自己內在本質的深度連接。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這份力量,而今天的分享,正是為了幫助您重新認識自己,發現更高的智慧和潛能。今天,我們將一起探索如何從內在開始覺醒,活出更有意義的生命。 為什麼靈性覺醒如此重要?它是領悟宇宙人生本質、生命意義與目的的關鍵。靈性覺醒不僅讓我們理解個人對宇宙與人生的意義和目的,還使我們能夠洞察整個宇宙的實相。即使我們在世界上賺取超乎想像的財富,擁有最長的壽命、令人稱羨的外貌與身材、豐富的知識與高深的學經歷,甚至能夠隨心所欲地操控他人的政權,這些一切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若我們未能開悟,未能認識到自己存在的真正意義,那麼在宇宙人生的旅途中,最大的遺憾便是我們白來一趟! 有人說:「人是在無法選擇的情況下—接受了生命,然後在無可奈何的條件下—度過了生命,最後在不可抗拒的掙紮下—交還了生命」。—隱藏在約櫃中的未解之謎 這句話對於人類而言,我們可以從宇宙生命存在日常生活體驗淬鍊中的無常、無力感,以及對生命存在過程中的接受與掙扎,來進行深刻的解讀。舉例來說,這句話有三個主要的階段:接受生命、度過生命、交還生命。例如: 1. 接受生命(無法選擇的情況下) 這一階段象徵著人出生後,並無選擇自己生命的出生,且無個人所能決定,而是在既定的環境與條件下進行的。例如,一個孩子出生在貧困或戰爭的家庭中,他並沒有選擇自己出生的背景,也無法決定是否能過上幸福的生活。此時的「接受」是被動的,是因為生命本身並非自己選擇的結果。 例如: 假如有一個孩子出生在戰爭地區,他的家園被破壞,父母可能死於戰爭,這個孩子沒有選擇出生的時候能否安穩,無論他是否喜歡這樣的環境,他都必須「接受」這個生命的起點。 2. 度過生命(在無可奈何的條件下) 這一階段代表人們在一生中面對的各種困難與挑戰,無論是外界環境還是內在的痛苦,人們都只能在某些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繼續生存。即使生命充滿不公與磨難,人們仍然要去適應並生活下去,這往往是一種被迫的接受。 例如: 假如一個人生活在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中,他可能會因為經濟壓力而過度工作,無法逃脫這種競爭帶來的壓力,即使他不想那麼辛苦,他也不得不繼續工作,以維持生計與家庭。這是生命中常見的「無可奈何」的處境,許多時候人們不得不遵循社會的要求和條件來度過人生。 3. 交還生命(在不可抗拒的掙扎下) 這一階段象徵著死亡的來臨。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無論如何掙扎,都無法逃脫死亡的事實。這種掙扎可能表現為對疾病、衰老或生活中的各種困境的抗爭。然而,最終的結果仍是生命的結束,這是一種不可抗拒的事實。 例如: 一個年老的病人可能深知自己的健康已經無法復原,他可能會努力對抗疾病,接受治療,試圖延長生命。然而,無論他如何掙扎,死亡最終還是會來臨,這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結局。 總之,這段話表達了人類在生命中面對無法避免的現實,從無法選擇開始,接受生命的到來;接著在無可奈何的環境中度過生命,無論遭遇何種困境和限制,最終都無法逃脫命運的安排。最後,在抗拒與掙扎中,人終究要面對死亡,將生命交還給宇宙。這強調了人生的無常與有限,人無法完全控制自己的生命,最終只能接受並面對必然的結局。 換言之,這段話的意思是,人一開始無法選擇生命的到來,然後在生活中面對許多無法改變的情況,勉強過完一生。最後,不管怎麼掙扎,還是不得不接受死亡,將生命交還給宇宙。這強調了人生中的無奈與無法控制的現實。而這種「無法選擇、無可奈何、不可抗拒」的生命觀,表面上呈現出一種無力感,甚至可能讓人感到悲觀。但若從靈性覺醒的角度來看,正是這種看似被動的生命歷程,能夠促使人們深刻地反思生命的本質與存在的意義,進而引發對生命存在意義的靈性覺醒。 一、從無可選擇到自我意識的覺醒 人在出生時確實無法選擇自己的性別、家庭、國籍、基因、甚至生存的時代,這使人感覺生命是被動接受的。然而,這種無法選擇的現實,並不意味著生命毫無意義,反而提供了一個探索與創造意義的契機。 01. 唯識學的觀點:唯識認為,個體生命並非完全隨機,而是因前世業力所感召的「阿賴耶識」所決定的。因此,這種「無法選擇」的生命,實則是過去業因累積的結果,而當下的抉擇與修行則能決定未來。這提醒我們,雖然我們無法選擇出生,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回應生命。 02. 哲學的視角:存在主義者如沙特(Jean-Paul Sartre)認為,人的生命雖然是被拋擲到世界之中,但意義並非先天賦予,而是由個體在行動與選擇中創造出來的。 03 這段話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沒有選擇的人生 "這句話並不是要探討一些看似有內涵,但實際上缺乏深度或真正意義的東西。這種表達方式經常被用來批評那些看似複雜或深刻,但實際上缺乏實質內容的東西。相反,它是邀請人們開始思考 “如何活出真正的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從無可奈何到存在價值的體悟 生命的過程充滿了無奈:人會遭遇病痛、衰老、社會壓力、甚至情感上的痛苦,這些都是我們無法完全掌控的。然而,正是這些無可奈何的挑戰,讓人有機會在困境中找到價值。 佛教的觀點:「無常」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一切存在都在變化中,沒有任何事物是永恆固定的。當人意識到生命中的「無奈」本質時,便能開始放下執著,轉而追求內在的解脫與智慧。 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觀點:這些宗教強調順服(如伊斯蘭的「伊斯蘭」(Islam)意即「順服」),相信人的一生雖有無奈,但這正是神所安排的考驗,最終目的在於修行靈魂,讓人變得更加善良、慈悲、智慧。 這段話帶給我們的啟示:「無可奈何」並不代表放棄,而是提醒我們接受現實,並在現實條件下,找到內在的成長與價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從不可抗拒到靈性超越的覺悟 最終,死亡是所有人都無法抗拒的。即便是歷史上的帝王、聖人,無論多麼強大,都必須面對生命的終結。然而,這是否意味著生命沒有意義?不,死亡反而讓人開始尋找更深層的生命意義。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