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Fun & Interesting

Fr. Peter【手邊書】(1)向安東尼·布倫請教祈禱

AMDG喜樂於上主 16,151 1 year ago
Video Not Working? Fix It Now

Fr. Peter 【手邊書系列一】(1)向安東尼·布倫請教祈禱 祈禱是人與天主的邂逅...... 歡迎一起福傳,訂閱、分享、開啟🔔👉 https://www.youtube.com/c/AMDGrejoice 天主保祐🙏 #祈禱 #安東尼布倫 #AnthonyBloom #靈修反省 #東正教 #有聲書 #FrPeter #天主教 #Catholic #紐約華埠顯聖容天主堂 #transfigurationchurchnyc About the photo: Taken by Kathleen Ma ======================================================================== 00:00 課前禱+引言 01:50 向安東尼·布倫 請教祈禱 03:36 祈禱中上主的名字與他人的名字 13:43 祈禱是由內而外還是由外而內 21:28 區分祈禱時的感覺與真正的信德 27:38 留意祈禱之後天主答覆的方式 32:36 天主的缺席與人的缺席 37:43 課後禱 ======================================================================== 手邊書(1) : 向安東尼·布倫請教祈禱 導師:安東尼·布倫 Anthony Bloom(1914-2003) 俄國外交官之子、巴黎大學醫學博士、東正教修士、神父、主教 作品:《禱告第一課》School for Prayer 祈禱中上主的名字與他人的名字 人活在關係中。 我、你、他。 從他(第三人稱)到你(第二人稱),關係大變。 說“天主是富于慈愛的”,與“天主,你是富於慈愛的”很不同。 兩者都正確,但後者更個人化...... 我們與人交談,定會以某個名字稱呼之;若是匿名,便不會產生交集。 越大眾化的稱呼越有距離,越私人化的稱呼越親 近。 你不會叫鄰居為寶貝,也不會叫另一半為經理或市長。 我們在公共祈禱中常用格式化、禮儀性的名字稱呼天主,但這並不夠;因為天主不僅是眾人的天主,更是你的天主,因此你應有獨特的、只屬於個人的稱呼祂...... 當我們為別人代禱時,那些人並不在場,我們單單把那些人的名字帶到上主前; 但這些名字並不空洞,充滿意義,仿如他們的臨在。 若我們把名字只視為標籤,則無法建立深切關連。 名字就是我們,我們就是名字。 祈禱是由內而外,還是由外而內 我們的很多行動,並非由內自動自發的,而是機械式的、基於外在因素所產生的回應。 我們的眼耳口鼻探入世界太深。 你說話是因為要回應別人,你打傘是因為下雨,你祈禱是因為這是主日、這是教堂、這是早晚禱時刻、大家都這樣做。 我們內在東西少得可憐、甚至空無,被外物推動著,因外物而產生反應。 很多人的生活靠著外物刺激維持著,而非內心綻放的結果,就像被輪子追趕的馬匹;一旦外在環境消失,便暴露出內在的乏善可陳。 這便是很多人祈禱無法深入的原因。 不妨做個實驗:關上門和電子設備、獨自一人一屋、不思考任何事情、靜坐十分鐘;大部分人感到無聊!連與自己獨處十分鐘都煩悶,暴露出我們靈魂、精神、思想世界的荒蕪。 我們怕靜下來,甚至在祈禱中也怕安靜,覺得那是浪費時間,其實是因為我們內無天主,連自我都漂浮在自己之外。 想想那些隱修者,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與自己獨處,且沉醉其中!天主內在於你,還是外在於你? 區分祈禱時的感覺與真正的信德 祈禱是天人關係的表露,感覺是其中的一部分,卻非全部。 就像任何人與人的關係一樣,若只奠基於感覺,將會很膚淺。 離婚的人常說:我們彼此沒有感覺了。 祈禱有時會感覺滿滿,喜樂、輕鬆、陶醉、甜蜜、哀傷等,有時卻毫無感覺。 無感覺時並不表示祈禱不真實。 “你們如果愛我,就要遵守我的命令。 “(若 14:15)耶穌沒有說:你們若愛我,就要有這樣那樣的感受、這類那類的知識;祂只說,照我的話行動。 真正的祈禱超越感覺,且不奠基於感受,而是心底的信賴。 義人靠信德生活。 靈性的黑夜可以是凈化。 留意祈禱之後天主答覆的方式 我們在上主前的祈禱,之後都會轉過頭來對著我們。 你的祈禱詞,也是你的投身語。 你祈禱時不是旁觀者,你被捲入,參與其中。 你的祈禱並不是在祈禱結束時完成。 你向上主祈求的,也要在後續的行動中投入足夠的熱情,留意上主如何答覆你、推動你、指引你、給你機會、給你支持系統...... 你不可能一邊祈求天主幫你戒掉酒癮,一邊又同時常與酒友聚會。 一邊祈求天主挽救你的婚姻,一邊又與第三者密切聯繫。 一邊祈求天主護佑子女健康成長, 一邊又拒絕陪伴他們。 記住:我們不是求天主“替我們”完成某件事,而是“幫我們”完成。 耶穌要我們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祂,而非替我們背,耶穌有自己的要背。 聖斐理伯內利的經驗。 伯多祿步行水面的經驗。 天主的缺席與人的缺席 祈禱是人與天主的邂逅,是活生生的互相互動關係,任何一方都不能強求, 強迫對方與自己會面。 人們祈禱時若體驗不到天主臨在,慣常會抱怨天主的缺席。 “主啊,我來了,我在這裡,你為什麼不在?我正在敲你的門,為何毫無回應......”(事實上天主從不缺席,只是我們有祂不在的感受。 耶穌被釘十字架時經驗到聖父的缺席,然而天父並未缺席,祂在沉默中悲苦)我們用半小時祈禱,若感覺不到天主的臨在,便對祂失望、抱怨、牢騷、放棄。 我們可曾想過一天的其它 23 小時半呢?天主也常在此期間敲我們的門,而我們往往因為忙碌、懶惰、看肥皂劇等置之不理、毫不察覺、緊鎖心門。 到底誰是缺席更多的一方?誰更有資格埋怨?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