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集的天下文化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介紹由日本學者平井孝志撰寫的《思考的本質》。書的副標題是「MIT和麻省理工學院精英這樣找到問題的根源,解決困境」。
郝哥開篇強調了「思考的本質」並非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問題的本質去分析根本原因。
他引用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即麻省理工學院(MIT)史隆管理學院著名的「系統動力學」。這門學科教導人們不僅要看見問題的表象,更要找到關鍵的杠桿點,進而徹底改變系統模式,以解決問題。
「思考的本質」強調的是從「觀察」到「洞察」的過程。他指出,我們看到的現象只是結果,真正的挑戰在於理解現象背後的結構和原因,並認識到這些結果與其所處的大環境之間的關係。
書中提出了一個核心公式:結構 + 因果。
其中,結構指的是模式或要素間的連接關係,而因果則描述了這些要素隨著時間推進時所產生的動態變化。透過這個視角,我們可以找到改變模式的策略,從而使系統在時間的推移中朝向更理想的狀態發展。
節目中提到「正循環與負循環」的概念。以產品的價格與需求的例子來說明:當需求越高時,價格會隨之上升,這是一種正循環;而供給越高,價格越低,則是負循環。
郝哥特別提醒,建構模式時應注意區分因果關係與單純的相關性。例如,他以自己家鄉郝家村的交通違規比例為例,說明高比例的違規現象並不代表姓郝的人容易違規,而是因為郝家村大部分人都姓郝,這僅僅是一種相關性,而非因果性。
最後,郝哥以跑步為例,談到時間積累的重要性。他指出,就像存量需要長時間的流量累積,跑步也需要穩定的訓練量來實現目標。這與系統動力學中時間因素的影響不謀而合,突出了持續努力和積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