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戰到二戰的幾十年間,坦克這一“鋼鐵巨獸”在戰場上的地位不斷提升,各國雖然對坦克的運用策略有所不同,但在應對敵方裝甲單位的挑戰時,無一例外地進行了裝甲與穿甲技術的升級。這一時期,各國在強化坦克裝甲方面採取了多種措施,包括加厚裝甲、使用傾斜裝甲以及表面硬化處理等,以增強坦克在面對穿甲彈時的生存能力。同時,各國也在研發更為先進的穿甲彈,努力提高炮彈速度和有效性,以便在戰鬥中對敵方裝甲造成致命打擊。
然而,1935年瑞士化學家亨利·莫豪普特的偶然發現,開啟了破甲彈的新時代。他在一次實驗中發現,炸藥的爆炸可以產生高速金屬射流,瞬間穿透厚鋼板。這個發現推動了美國陸軍開發出以此為基礎的巴祖卡火箭筒,進而影響了二戰中的戰鬥策略,使得持有巴祖卡的士兵能夠輕鬆擊穿德國最新型的虎式坦克。
隨著二戰結束,破甲彈被廣泛應用於各類武器中。然而,破甲彈的普及也促使各國研發針對其的防護措施,其中爆炸反應裝甲(ERA)成為了一種革命性的防護方案。它通過內部炸藥的引爆,能夠有效阻擋金屬射流,增強坦克的防護能力。雖然爆炸反應裝甲在實際應用中表現出色,但它也帶來了連鎖爆炸和對周圍步兵的潛在傷害等問題。
本視頻將深入探討坦克與反坦克武器的發展歷程,從早期的裝甲強化到現代的爆炸反應裝甲,揭示這一領域中的“甲彈對抗”現象及其對戰術的深遠影響。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場持續的科技與戰術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