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Fun & Interesting

【祭祖與福音】謝宏忠院長

Video Not Working? Fix It Now

經 文:哥林多前書九19-23

追思三禮懶人包 https://bit.ly/4hKrs0n
清明敬祖追思 https://bit.ly/3X5Yjoe

前言:保羅傳福音大有果效,原因之一是運用「處境化原則」──在兩個看似對立、不相容的文化之間搭建一道橋樑,使兩文化連在一起,以至於跨越阻礙,將不同文化的人帶進福音。保羅雖深知基督的福音超越世上一切文化、宗教、哲學和智慧,但他選擇放下自己的優越感,以接地氣的方式認同傳福音的對象,甘心謙卑做衆人的僕人;他「認同」的方式就是「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v.22b)這也正是「道成肉身」的基督所做的。客家神學院溫永生院長曾研究華人的祭祖文化,發現「祭祖」是向華人傳福音最普遍的障礙。因此我們一定要看重福音跟祭祖關係,學習搭建跨越障礙的橋樑,幫助鄉親接受福音,成為神的兒女。

一、認識華人孝道文化:《論語.為政》「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足以代表華人的孝道文化。
1. 華人的兩種孝行:(1)生前的孝行──「生,事之以禮」,在父母在世時盡孝道;即《禮記》中提到的「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意即:當以「尊榮顯揚父母、不使父母蒙羞、供養父母生活所需」這三種方式盡孝。(2)死後的孝行──「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表達華人「慎終、追遠」的文化,講究在父母離世後仍持續盡孝。而這也是基督徒常忽略、缺乏同理之處,以至於掃墓時種種表現和華人的孝道文化有很大的落差。
2. 聖經人物如何慎終追遠(創二三 2、19): 未信者常以「信基督教,死無人哭(台語)」等言詞嘲諷基督徒;但從聖經中亞伯拉罕家族以麥比拉洞為家族墓葬的記載來看,在在都體現了聖經「慎終、追遠」的觀點。

二、轉化華人祭祖文化:更多「清明敬祖追思」流程資料,可至教會官網「最新動態→最新文章」下載。
1. 觀念的轉化:(1)祭祖→敬祖:我們追思敬祖,但不將祖先當作能蔭庇後代子孫的神明來敬拜。華人的輪迴觀也與祭祖相衝突,因若真有輪迴,祖先早已不知所蹤,如何享受祭物?因此敬祖是必須的,祭祖卻需要打上問號。(2)祭祖→祭天:「祭天文化」是華人從夏商周時代就流傳的寶貴傳統。明成祖建成北京天壇,其內不設偶像,僅有一個寫著「皇天上帝」的牌位,唯有天子可登上天壇獻祭。可見古人敬拜上帝,且觀念中的「天」是有位格的。古代帝王在郊祭之時也同時祭天,「萬物本於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孔子家語‧郊問》這種反思「祖先與自己生命本源皆來自上帝」的精神,完全符合聖經。
2. 儀式的轉化:華人看重儀式,因可見的儀式能將不可見的文化觀念呈現出來。溫永生院長認為:「只要不違背聖經,就充分地認同當地,尊重當地文化。」教會在祭祖的議題上與其「摒棄儀式」,倒不如「取代儀式」。
(1)以祭天敬祖「追思三禮」取代公祭和掃墓儀式:以「敬拜神」為核心:倒水禮→為飲水思源,向聖父
禱告;獻花禮→願祖德流芳,向聖子禱告;點燭禮→為光宗耀祖,向聖靈禱告。透過三禮與三一聖神連結。
(2)以製作「祖先紀念表」或「世代傳承表」取代神主牌。(3)以致敬禮的「鞠躬和獻花」取代燒香或捻香。鞠躬、獻花在無關祭祀的典禮上也常見,並不需要將之偶像化。

三、最後的提醒:1. 父母生前孝行多表達,父母身後孝行不忽略。2. 馬偕《台灣遙寄》:「祖先崇拜中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一向不惡意地批評……,而是致力於尋找其中所包含的美意和真理,並且藉著這些來引導他們走向基督。」3. 推薦書籍:《慎終追遠迎復興—轉化華人祭祖文化/溫永生著》;《認祖歸宗 敬拜真神/王武聰著》。

結語:求神幫助我們致力尋找華人文化中的美意和真理,藉此轉化鄉親的觀念和文化儀式,以敬祖取代祭祖,以祭天取代祭祖,引導人信福音、歸向真神。

◎本材料是根據謝宏忠院長證道編寫。◎版權為台北靈糧堂牧養支援處教育訓練部所有。

📍雲端家人們看這裡📍
信用卡奉獻
https://bit.ly/BOLgive
⛪️教會其他年齡/語言聚會影片
https://bit.ly/48JR8p7
🙌歡迎新朋友!您是我們的VIP! 讓我們來為您祝福禱告吧!
https://www.surveycake.com/s/N3baM
🖥歡迎你訂閱我們的社群媒體!知道更多教會大小事
https://linktr.ee/breadoflifetaipei
🎤歡迎分享您的領受及見證
https://www.surveycake.com/s/94Qvr
🙏需要代禱的家人,請到這裡留言
https://www.surveycake.com/s/N3baM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