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Fun & Interesting

淨界法師:如果不想惹業力,就得放棄今生福報! #一念心性

善知識 53,836 lượt xem 5 months ago
Video Not Working? Fix It Now

淨界法師 :《天台教觀綱宗》
時間: 2015/06/03
地點: 淨土教觀學苑 (洛杉磯)
編號:期中研討3
----


【學員】謝謝師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常常在講:要觀照一念心性當體即空。這個一念心性,我想要用體證,師父可不可以給我們一個道,一個讓我們去體證這個一念心性的道?

【師父】這個是圓教的觀念,我簡單講一下好了。因爲我現在講,怕你們會錯認消息。其實後面它有一個完整的傳承,我簡單提一下。

就是說,心性,當然我們現在是活在妄想,對不對?但是妄想裏有心性,就是說我們凡夫,心性、妄想是纏在一起的。所以你一般要先破妄,要經過唯識的破妄,修無分別智,然後心性纔會顯出來。一般正常人—— 善根不夠的人不能直觀心性,因爲直觀心性你可能會觀到妄想去了。

所以,心性就是說,它是一面鏡子,但是它上面很多灰塵,我們現在看到的灰塵,對不對?但是如果你把灰塵撥開了,其實鏡子沒有失掉,是吧?就像月亮,月亮高掛空中,但是它被烏雲遮住了,我們現在看到烏雲, 它是表層的。

我們現在的心,有表層的妄想跟深層的心性。所以我們現在對心性很陌生,這很正常,因爲我們都是跟妄想打交道。但是其實心性沒有離開我們,這個明瞭的心性沒有離開我們,所以你必須先把它找到,然後善加利用它。

【學員】請問師父!我們找到它的時候,我們自己知道不知道?

【師父】你自己會知道,其實知道以後,你得到心性、安住心性以後, 你對業力跟煩惱就比較沒有那麼畏懼,“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往生的信心跟成佛的信心會很堅定。我們之所以會把妄想看得很嚴重,因爲我們自己跟妄想糾纏不清,是我們自己沒有站穩腳跟。

如果你站在信心的角度,來看妄想是如夢如幻的時候,你在修行上會有很大的加持力,你相信自己做得到,就是這樣,“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你會有一種非常堅定的信仰,這件事情可以做到。

當然,如果沒有迴歸心性的人,老是跟妄想打交道的人,我們就沒有信心,說實在,我們會覺得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太遙遠了。其實,就在一念之間。所以你要怎麼樣?把妄想撥開,找到你的本來面目。現在的心不是你本來的東西,但是你本來的東西也沒有失掉。


空觀的智慧,很關鍵!人生的轉捩點就在這裏了!

【學員】那請問師父,這個跟真如心、清淨心是不是同一個心?

【師父】完全一樣,對!對!解釋名詞不一樣,都是一樣。我們到了別教、圓教就會開顯心性,我們現在是先處理業力的問題。

就是說,一般我們佛法,都是先從外面處理進來,外面的業力,是因爲我們想要掌控,我們就是心隨境轉。就是說,佛法你看藏、通、別、圓四教的安立,佛法是先從外一直處理到內。我們攀緣外境,去追求外境的假相,後果就是生死輪迴,所以佛陀先對治你的攀緣心。因爲你一天到晚向外攀緣,你就沒有資格談心性的問題。一個人一定要內觀,他纔會找到心性。你心性向外求,永遠找不到。

但是,一個人要內觀,一定要先把向外攀緣的心切斷,莫向外求。所以佛陀說,我們的心已經活在業力了,知道吧,已經跑在外面太久了,就是這個小孩已經在外面流浪太久了,所以佛陀爲什麼不直接講圓教,要講藏通別呢?就是要把你從業力裏面找回來。

凡是人生裏面有相狀的東西,都有業力。我跟你講,你執着相狀執得越多,你的業力就越重。所以佛陀要你先把外在的果報放棄。你不管福報多大,你抓住外面的東西,對你非常不利!我講實在話。一個人抓到外面的福報,心性就不出現了,因爲你覺得自己已經很滿足了。你說:“欸,我福報這樣大,我放棄了人生,不是很可惜嗎?”

當你對人生無所求時,心性就要報答你,內在的東西就要報答你,它就出現了。當你什麼都不要,對人生無所求時,有一個人就要出現了。因爲你還有所求,那就先談業力嘛。所以佛陀他是這樣,我們以前是一念不覺,然後從心性變成妄想,由妄想變成攀緣,結果妄想跟外境搞在一起, 妄想中有相狀,相狀中有妄想,就是糾纏不清了,佛陀是先把這個相給你拿掉,告訴你所有的相狀都是不淨、苦、無常、無我的,包括色身的相狀, 包括內心感受的相狀,包括你五蘊的相狀,全部都不能攀緣。所以,空性就是讓你離相,你先把相放掉。相放掉以後,心就老實了,至少攀緣心沒有了。這個時候要你內觀,就開始開顯心性。

所以爲什麼要藏通兩教?因爲你沒有藏通兩教,這個心老是抓着外境不放,一輩子都沒有心性。一個人追求外境,心性就不見了。“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所以佛法告訴你,你的心向外攀緣,後果就只有四個:不淨、苦、無常、無我,你就帶動了無量的業力,產生無量的輪迴。

其實,空觀的智慧,藏通兩教的空性就是,讓你放棄追求所有生命的結果,包括身、受、心、法這四個東西,把這四個相狀放掉。不管它多麼的美妙,它都是暫時的。好,你的心開始放棄了外境以後,你的心就開始有資格往別教圓教去開顯心性了,你就有資格去挖裏面的珍寶了。你如果要外面的糖果,你就找不到根本。

我們現在根本就是追求外面的東西。我們下一堂課就開始告訴大家, 怎麼去往裏面去找自己的珍寶。但是前提,你要追求珍寶,你要放棄果報, 這是不兩立的。你不可能又要抓着外在的,今生又要活得快樂,又要開顯心性,沒有這回事情。

你追求感受,心性就沒有你的份,你自己要做出抉擇!你如果覺得享受人生很重要,這個受對你很重要,你這輩子就沒有資格談心性了,那你就永遠活在妄想,而且你的業力也比其他人重。

一個人只有放棄對今生的感受跟追求,你的心性就會出現。當然還有一定的方法,但是基本功就是,你今生只是來還債的,你不能用你的感受來面對人生,你要讓業力到此自己消失掉。說簡單點,你不能跟你的結果, 不能跟你的果報互動。你不能跟它保持互動,它來你知道它來,它走了知道它走,你一旦跟它互動,你就很慘了!臨終時你帶了滿身的業力,你是不可能往生的。

所以,就是說,人生在初學階段,沒有人又要享受人生又想往生的, 沒有這回事情。所有的業力都在人生的結果裏面等着你,你一旦攀緣結果, 你就沾上業力了,就這麼簡單!生命的結果跟業力是一體的東西,你不想惹業力,你就把今生放棄,道理就是這麼簡單!你一旦攀緣人生,你就要付出代價。你說:“欸,今生的果報,是我前生修善積集來的,我應該享受。”沒有錯,你應該享受,但是你要付出輪迴的代價。

所以,就看你對人生的目標定在哪裏。如果你只是求增上生,那你享受人生也就沒有錯,因爲這本來就是你的。但是我要提醒你,你放棄人生你一點都沒有損失,你會有更好的東西出來。如果說你放棄了今生,你是吃虧,那佛陀叫我們做,佛陀不是講錯了嗎?佛陀肯定有更精緻的東西報答你。

就是說,爲什麼我們在談心性之前先談業力?因爲你不能碰業力,你必須把業力放棄。外境放棄了,你的心纔有辦法全心地去向內觀。你一天到晚向外攀緣,那你就沒有心性了,是這個問題。

所以,空觀是個關鍵!讓你能夠脫塵,先把外塵脫了,然後再脫識, 再把妄想脫了,心性就出來了。它是兩個階段:先遠離外境的執取,再遠離心中妄想的執取,你的本來面目就要出來。所以空觀的智慧,是個很關鍵的問題,一個人他的人生的轉捩點就在這裏了。

因爲你的心,如果沒有從空觀把它收回來,你今生的修行檔次就不高了,不管你一天怎麼用功都不高了。因爲你的用功全部夾雜業力,帶業——你的修行只變成人天福報了,如果你的心不能夠從人生的因緣果報裏收回來,你現在不收回來,你臨終也很難收回來,這個是等流性。反正你遲早得收,你越早收越好,是這個意思。

好,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就是說從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就是空正見。當然你更好的是從空裏面開始開顯心性, 然後發起菩提心,往生的心。心性一旦出來,你一定會發願。但是你證得空性的,不一定會發願。所以空性跟心性最大的差別就是——空性沒有妙用,心性一定有妙用!

如果真正懂心性的人,一定有妙用。一個人證得心性,第一個,他會非常感動;第二個,他一定發起成佛的願。他從“自知我是未成之佛”,他會覺得:哎呀,我無量劫來錯用心了,真的是可惜了,把這個心性操作成這麼多的煩惱業障報障出來。這時他會重新發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所以蕅益大師說,一個人一旦悟了心性,他一定發菩提心。如果沒有, 這個就不是真的心性,那只是空性。證得空性不一定發菩提心,有很多種可能,通前通後,也可能發菩提心,也可能不發菩提心。但是你明白心性一定會發菩提心,因爲心性它是有作用的,它是一種真空妙有,它的本質就真空妙有。

The talk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spiritual development within Buddhism,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turning inward to find one's true nature (心性) rather than seeking external achievements and rewards.

1. **External vs. Internal Focus**: The typical approach in Buddhism starts with addressing external attachments and gradually moves inward. Human beings often seek external pleasures and experiences, leading to endless cycles of birth and death (samsara). The Buddha first helps to cut off these external attachments because without doing so, one cannot truly explore their inner nature.

2. **Letting Go of Attachments**: The master emphasizes that all things in life that have form or appearance (相状) are tied to karmic forces. The more one clings to external things, the heavier their karmic burden becomes. Therefore, the Buddha advises relinquishing attachment to external rewards, even if they seem beneficial.

3. **Inner Observation**: Once external attachments are abandoned, one becomes ready to turn inward and observe their true nature. This process requires cutting off the tendency to seek outside oneself and developing inner peace.


視頻摘自:淨土教觀學苑
製作:善知識工作室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amtb-io

播放列表 (playlist):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bHDOn5U0Fa2OiZtZ9TuBqpG0gsi2JHPV

#buddhism #淨界法師 #善知識 #念佛 #佛法 #净土宗 #淨宗學會 #淨土 #天台教觀綱宗 #大乘圓教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