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了防蟲網之後 掀網整理內部時 要特別避開大量葉菜蛾出現的時間
不然 就會增加很多煩人的事
以下為文字稿----------------
大家好 歷經近一個月後
不知是巧合 或是天氣比較涼爽
上次整地種植是在颱風前
現在要除草修整菜地 也是在颱風前
但是本次還多了一個原因
現在葉菜蛾 已經陸續可以看到了
要翻開防蟲網 又要避免葉菜蛾突襲
選擇在太陽要下山的時間點 很重要
這跟葉菜蛾也有日落而息的作息有關
如果注意觀察 到傍晚時 葉菜蛾就開始找地方借宿了
利用生物活動的特性 就可以大膽掀開網子不用擔心
而今天是因為陰天 風又很大 所以也可適用
相信很多人 現在觀看生長狀況時
首先在意的是槽內青花筍與高麗菜的生長情形
不過 在還未進入開花或結球成熟期
卻不好分辨 十字花科類作物的差別
這內部有青花筍與兩種品種的高麗菜
而內部土壤的狀況 卻是個人觀察的重點
主要是在觀察 植株下與溝槽裡土壤的差別
植株下的土壤還維持著良好的團粒結構
透氣沒有板結的情形 可以讓根系有更多氧氣可以吸收
由於澆水是澆在一旁的淺溝裡
淺溝裡除了滑落的土壤團狀結構比較好之外
原本的土壤 已經變得非常細緻了
而這溝槽下的土壤 其實還有潛在的養分收納效果
只要經過重新整理 小顆粒的團狀蚓糞就會出現
因此 依照過往 葉菜類就算不用施肥 也可以長得很好
更精準的說法是 不需要額外施肥
也因此 當有觀眾朋友提問說 是如何施肥?
真的很不好回答 太多因素了
要說是善待土地 又覺得是太天馬行空的說法
這是自然農法的奧妙之處
不然 深山裡的神木 長這高大 是靠誰施肥的呢?!
神木大概只要掉一點葉片 菜就被淹沒了
感覺很有道理的話
如果種植空間小 就先把這想法抹除掉
畢竟自然農法需要一點空間與時間 才容易執行
對於經過近一個月 才長這樣的草量
個人算是很可以接受這樣的結果
畢竟這是直接使用灌溉河道的水源
只要清除整理很快就好
通常採用自然農法 如果雜草沒有壓抑到作物生長
原則上是不用除草 避免打亂地底微生物的穩定狀態
但是這在住家旁 除非您的抗壓力超強
不然 不除草這件事 光被碎嘴就會聽不完
於是改用折衷的辦法 在植株間挖溝
仿造慣行農法漫淹的方式
讓澆水 施肥都在溝間處理掉
至於植株下方的土壤 就不要去動到
以上槽內設置的基本原則
而進行除草的同時 順道進行整理溝槽
拉近鏡頭 試圖也讓大家看一下溝槽裡的土壤
這溝槽裡的下層 會呈現細小顆粒狀的蚓糞土
這是後院土壤的特色 時間久了 就會變成這種狀態
至於溝槽挖深的深度 會比原本深不少
這是因應作物長高大後 需要更多的漫淹水量
這也是省事的做法 可以減少澆水的頻率
不過 若是土壤很不會吃水保水
澆水前 可以挖一下土壤 看一下土壤溼度
而這挖深後的溝槽 日後就會出現特殊的狀態
溝槽裡會自己堆積不少蚓糞
澆水下去 自覺也像是在幫忙施肥
而溝槽裡挖起的土壤 算是在施肥嗎? 就不好說
不過 用來覆土 也可以順便調整矯正作物的生長方向
蓋完土壤後 不知是否出現錯覺
感覺青花筍跟高麗菜 比一開始的樣子長大了不少
添加液肥澆水 蓋上網子
檢查拍攝紀錄時 才發現沒拍攝到
看來是也該公平給一旁的結頭菜與高麗菜 上鏡的機會
內部的閒置空間 有追加了六棵綠梗花椰菜
這六棵的來源 就是前院種植花椰菜後 剩下的菜苗
不過 十字花科類就是這樣 很難分辨
這槽內部雜草的數量 感覺比左側少
同樣的步驟 除草 挖溝覆土後
更主動地添加一點自製的甘蔗液肥
有種植甘蔗的話 可以自行參考甘蔗液肥的做法
不然 想要自製液肥的話 就可以參考環保酵素的做法
液肥個人感覺 對於葉菜類生長上的幫助 非常明顯
使用前先稀釋是一種辦法
由於這溝槽挖得比較深
直接將液肥先倒在溝槽裡 再補上大量的水稀釋
這種方式使用在高大又好肥的作物 會輕鬆許多
葉菜類因為直接使用時 容易淋到菜葉
建議是先稀釋後再使用 會比較方便
另外漫淹澆水時 可以利用水順道調整一下溝槽平整度
這樣要定點漫淹澆水 也可以更為平均
蓋網後 左側溝槽裡的水已經入土了
而中間高麗菜位置的土壤 明顯也已經將水吸上來
最後就可進入放養一陣子了
謝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