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卡門 《我是媽媽,我需要一個鉑金包》故事講解+書評 TUSUCARMEN Book review of Primates Of Park Avenue by Wednesday Martin
美國作家Wednesday Martin在2015年出版的作品 Primates of Park Avenue。作者是一個金發碧眼,身材纖細又博學多才的大美女。她是一個耶魯大學人類學博士,同時也是多家知名雜誌的合作編輯,她的丈夫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紐約人,當她生了兩個孩子之後,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她就搬到了曼哈頓的上東區。
其實每一個城市都有一個上東區,那裏住著城市中最富裕的居民。街上隨處可見踩著名牌高跟鞋,帶著司機和管家出門買牛奶的時髦女郎,那裏的孩子從不穿可愛或者顏色鮮豔的衣服,他們走的是黑色雅痞風,路上行人都是光鮮亮麗,一切的一切都在閃閃發光,他們就是受到世人追捧的,生活在金字塔頂端的一群人。
在上東區,當母親是一種不成功便成仁的高風險職業。她們生活一絲不苟,壓力很大,很焦慮,因為孩子的成功或者失敗,自己的美貌是否能維持,家庭的體面與複雜的社交圈,每一項都會讓媽媽們心力交瘁。
這本書的名字翻譯過來叫曼哈頓公園大街的靈長類動物,作者在書中經常用大猩猩的生活習性和群體認識去解讀她在上東區經歷的事情,當然首先是因為她是個人類學博士,然後就是在上東區,階級地位是所有行為的唯一準則,這一點就跟群聚的靈長類動物非常相似。對於陌生人,女人們通常用三點來確定別人的地位。
第一點,就是孩子的學校。
在上東區打招呼,經常不是說“你好,我叫什麼名字”而是,“你好,我是誰的媽媽,我的小孩在讀某所私校” ,學校會有定期的雞尾酒會,Wednesday剛進入這個圈子時,她禮貌的自我介紹和打招呼,會被完全無視,對方會直接走人,而做出這種魯莽行為的,往往都是一些上流名媛。
第二點,就是穿著。
在上東區,哪怕是去雜貨店,媽媽們都有特定品牌和服裝的搭配。有一次在大街上,迎面走來一個年紀稍長的女性,大約五十多歲,全身名牌還背著一個愛馬仕的鉑金包,離譜的是,她竟然像沒看到Wednesday一樣故意走路把她逼到牆角,害她差點撞上垃圾桶,最後還得意的揚長而去。是的,上東區的媽媽,都需要一個鉑金包,這樣才具備了在街上不會被逼到牆角的基本條件。
第三點就是外貌。
上東區的媽媽們分為瘦,很瘦和病態瘦三種。她們每天都花無數個小時待在健身房裡,無論孩子5歲7歲10歲,媽媽們都需要擁有隨時能夠跟二十多歲的女孩子媲美的身材和美貌。在那裡你會發現,比0號還小的00號衣服賣得比什麼都快。作者說,在二戰時期,有三十六名反戰男性參加了一場著名的飢餓實驗,不吃東西,只喝蔬菜汁生存,諷刺的是,這就是如今上東區的女人們每天的生活。
作者說,一頭進入新群體的大猩猩,地位一定是最底下的,群體中的任何猩猩都能欺負它,然後猩猩之間的挑釁方式就是會搖動樹葉,或者拍地板,故意的身體接觸來表達戰爭的警告,是不是跟上東區的女人們很像?
由於上東區男女的比例是1:2,所以女性之間的競爭非常大。婚姻一旦出狀況,人生也會跟著完蛋。當然會令媽媽們崩潰的東西有很多,大到孩子的排名沒有名列前茅,小到家裡發現了臭蟲,都是對她們人生的極大否定和威脅。她們每個人都自律得可怕,然而她們的幸福快樂和存在的價值,都依賴著完全無法控制的人事物。所以在上東區的女人們,除了酒以外,她們大部分人都長期服用抗抑鬱與安眠的平類藥物,還有各種處方藥維持平靜。
不久後,一次意外流產讓Wednesday悲痛萬分,然而這件事情產生的反應讓她第一次感受到上東區女人們最柔軟的一面。好多原本覺得不友善、曾經欺負,騷擾她的媽媽們,一天接著一天聯繫她,帶她出去吃飯,送花給她,邀請她去自家的避暑豪宅。這讓Wednesday想到了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其實是互相合作的養育者。一直以來,我們都依靠著親朋好友共同帶大自己的孩子,她驚訝地發現,在這個時候,上東區的女人們就如同小鎮的母親一樣,形成緊密的人際網絡,她們沒有放棄任何人。
她後來因為工作的關係搬去了曼哈頓的上西區,那裏的媽咪們比較隨和、友善也沒有那麼勢利眼。有時,她還是會懷念上東區一絲不苟的環境,那裏讓人感到安心,一切都很正式,打理得好好的。
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上東區媽媽們焦慮又誇張的日常生活。那些粗魯的、淺薄的、勢利眼的名媛們的日常,字裏行間充滿了諷刺和批判。難道作者就是為了告訴我們,上東區那些上流人士,就像沒有進化過得大猩猩一樣嗎?顯然不是的,這難道還需要她寫一本書來告訴我們嗎?仇富的我們可能都是這麼認為的。
我們人類是群居動物,而且我們一直在遷徙,人類之所以在哪裡都能生存下去,因為我們很努力在做社交。唸書的時候,我們融入一個班級可能需要一個月到兩個月的時間,你會慢慢找到自己在這個集體中的地位,隨著你的表現,你的朋友圈和地位會有所改變。畢業以後,我們找工作,到了一家公司,我們進入了新的社交圈,也是要經歷從被無視到被接受的過程,有了孩子後,媽媽們社交圈將會是一個最親密的關係網,因為牽扯到了家庭和孩子。
很多人背井離鄉,人生地不熟,遷徙到了一個新的城市或者新的國家,語言不通,文化不同,我們每一次離開自己原本的社交圈都很痛苦,有很多回憶有很多不捨,新的環境有很多未知,說不定你也遇到過莫名其妙被人逼到牆角的那一刻,說不定你也在掙扎中懷疑自己,是不是要買個鉑金包?是不是需要更努力?是不是應該回家?我們恐懼的,難道不是剛進入一個群體時,被欺負被無視的那一段時光嗎?
原本不善言辭的小孩,需要在手掌心畫上三個“人”字吞下去才能開始每一天。如果你有過這樣的經歷,恭喜你,你是一個幸運的人,因為新的集體一定會給你帶來原本的生活圈沒有的東西,哪怕是痛苦,哪怕是艱辛,但你的世界一定更加寬廣了。有一句話叫做Great things never come from comfort zones. 美好的事物從不會是舒適圈給你的。
人在面對選擇的時候會焦慮,很多人說有選擇是幸福的,可往往忽略了有選擇的壓力,上東區的媽媽們,每天活在戰戰兢兢的恐懼裡,她們買得起全世界最貴的衣服和包包,卻要一日三餐服用抑鬱症的藥物,我不知道這一切值得不值得。但我知道我們都為了迎合群體變成過自己不太喜歡的人,可是我們現在的那些徬徨和掙扎,難道不是為了將來擁有離開這個群體,進入新群體的資格和勇氣嗎?
我覺得令人羨慕的生活大約就是這樣的,我可以委屈自己融入群體,也擁有說走就走的魄力。畢竟對人生來說,重要的不是結果,是過程和故事。
#primatesofparkaven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