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
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一天,有一位長者禮請佛陀和比丘們到他家供養,當時,比丘們都前往長者家應供,佛陀則留在精舍,派人到長者家取回飯食。
佛陀之所以派遣使者前往施主家取回飯食,有兩個原因:第一是要為天人們說法,第二是為了探望病人。
這時,佛陀到處巡視,知道比丘全都應供去了,便拿出鑰匙,打開一間房門,一陣陣惡臭撲鼻而來,只見一名病得非常嚴重的比丘躺臥在大小便溺中,動彈不得。佛陀看著比丘,明知故問:「你生了什麼病,躺臥在滿是大小便的床上,沒辦法翻轉?」
那位比丘生性樸實正直,心地純淨,向佛陀報告:「佛陀!我生性愚鈍,平時懈怠輕慢,從來不曾去看顧其他的病人,現在自己生病了,自然沒有人來看我,真是孤獨窮困,無依無靠啊!」
生了重病的比丘並沒有趁機向佛陀投訴他人的不是,也沒有怨怪威德自在的佛陀直到今天才來看他,而是真心檢討自己往日所作所為,導致今日的結果。
這時候,佛陀走上前去,彎下腰,張開雙手,抱起比丘,出到門外,除去身上的大小便,洗淨坐具,又拿取乾淨的水來為比丘洗澡淨身,幫他穿上乾淨的衣服,鋪上新的坐具,這一切都安置妥當了,再把虛弱的比丘抱回床上。佛陀緩緩地伸出自己的手臂,給比丘當枕頭,並且告訴他:「如果你不更加努力用心於無學聖果──阿羅漢果的修證,將來所受的苦惱一定會比現在更巨大。」
這時,佛陀依次為他講說十分微妙的法門,以無數靈活方式引導,讓他勇猛精進思惟佛道,便站起身來,迅速關上房門,往到普會講堂,吩咐侍者:「你趕快去召集目前住在舍衛城中的比丘們立刻到普會講堂。」
比丘們到齊了,佛陀對大家說:「你們這些比丘,離鄉背井,來到這裡修行,身邊已經無父無母,無兄無弟,也沒有姊妹,更沒有宗族五親,可你們不肯互相看顧,彼此拋棄,這麼做是不恰當的,那些外道異學梵志會譏笑我們:『瞿曇沙門沒有一點慈悲心,視人命如同瓦石般不值錢,死的時候孤苦無依,都沒有人照顧。』我的僧團健全,上下和順,如果你們這麼做,那就是破壞了教法。從現在起,弟子侍奉老師,如同侍奉父母,到死都不會捨棄;老師看待弟子,如同親生子女,隨時長養,到死都不會捨棄。師徒彼此慈悲相待,恩德流布,永無窮盡,所有日常生活用品平等共享,如果沒有日常生活用品,應當到廣作布施的人家,勸請供養,積德修福;如果沒有認識的人,就到商家托鉢乞食,好的食物供養病人,不好的自己吃。你們大家看顧生病的人就等同看顧我一般,所獲得的功德沒有等級差別。」
當時,病比丘在佛陀離開後不久,就想:「我這個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會集多種苦痛,流出各種骯髒不淨的東西,被病苦折磨,不能解脫老死的苦惱,這樣的身體有什麼用!我應該接受佛陀的教導,好好修行。」很快地,比丘就捨壽進入無餘涅槃的境地而圓寂。
就在這時候,比丘們手持鑰匙打開病比丘的房門,看到那比丘已經往生,就請教佛陀:「生病的比丘已經往生了,不知道他將投生到哪裡,修道階次又如何。」
佛陀說:「病比丘平日累積善行,我對他說法,馬上就能心開意解,之後便心意勇猛,如說修行,分別深法。這位比丘已經證得道果,你們應當供養他的舍利。」
(出自《出曜經》卷第二)
怨怪他人容易,自責是艱難的。千錯萬錯,所有的錯誤都是別人造成的,這是一般人遇到不如意時的自然心理反映。自我檢討,談何容易?時常有家長抱怨孩子不跟他們說話,我想問的是:當孩子小的時候,你曾經花時間用心陪伴他嗎?當他提出疑問的時候,你曾經耐煩地聽他說話,沒有喝斥他嗎?當他傷心的時候,你曾經陪在他身邊安慰他嗎?你曾經出席過他重要的活動嗎?……如果家長平常都沒有和子女有良好的互動,怎能對孩子有所期望呢?
三十餘歲的陳先生,平日不苟言笑,一張撲克牌臉,因為工作的關係,有時一個多月才得回家一次,和家人聚少離多。女兒出生了,小小的臉蛋經常掛著笑容,非常可愛。有一天,太太對先生說:「前幾天,你同學到家裡來,女兒和他玩得很開心。你那位同學笑臉迎人呢。」先生聽了很吃驚,女兒幾乎是認不得他,不會對他笑,也不想讓他抱。
從那天起,陳先生得空就對著鏡子練習「笑」,慢慢地,臉部的線條柔和了,女兒也會找爸爸抱抱。只要有機會,即使是半天的休假,陳先生大老遠的從外地搭車回家看女兒,為她說故事,餵她吃飯,和女兒建立起親密的關係。為了女兒喜歡長頸鹿,他買了一套長頸鹿裝,穿在身上,吸引女兒,即便是大熱天,也甘之如飴,只為博得女兒的歡心。當然,父親的自我檢討,改變自己,終於贏得女兒的親近。
-------------------------------------------
【原文】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一長者請佛及比丘僧,時比丘僧往彼家,如來不往,遣信迎食。所以如來遣信迎食,有二因緣。云何為二?一者、欲與諸天說法;二者、瞻視病人。
是時,世尊遍觀比丘皆悉受請,即取鑰牡①,開一房門,見一比丘抱患頓篤,臥大小便,不能轉側②。爾時,世尊知而問曰:「汝有何患,臥著床褥大小便利,不能轉側?」
時彼比丘受性③質直,內無姦宄④,報世尊曰:「受性闇鈍,恒懷懈慢,初⑤不勸佐瞻視餘人,是故今日無看⑥我者。今實孤窮,所怙無處。」
爾時,世尊躬⑦抱,出在門外,除去不淨,湔浣⑧
坐具,復取淨水用洗其身,便與著衣,敷新坐具,還臥房中。如來躬自舒手為枕,告比丘曰:「汝不加勤求增上法,未獲者獲,未得者得,未受果證令受果證。設不用意受此法者,便當更受劇是苦惱。」
爾時,世尊漸與說極妙法,無數方便勸使勇猛思惟道德,即從座起,還⑨閉房門,詣普會講堂,勑語侍者:「汝今速集舍衛城中諸現在比丘即詣普會講堂。」
比丘已集,世尊告曰:「汝等比丘無父無母,無弟無兄,亦無姊妹,亦復無有宗族五親,不相瞻視,各相捐棄,此非其宜,便為外道異學梵志所見嗤笑⑩:『瞿曇沙門乃無毫釐慈心,視人形命⑪如視瓦石,死者孤窮,無瞻養者。』我法齊整⑫,上下和順,汝設爾者,便屈於彼。自今已始,弟子侍師,事如父母,至死不捨;師看弟子,視如己息⑬,隨時將息⑭,至死不捨。師徒相慈,恩流永劫,所有什物⑮平等分布。設無什物,當詣廣施之家,勸令修福;若少知識⑯,當詣賈家分衛乞食,好者給病,惡者自食。其瞻病者則瞻我身,所獲功德亦無差降⑰。」
時病比丘,世尊去不久,便自思惟:「受此四大,眾苦湊集⑱,是身何用,漏⑲諸不淨,為病所困,不脫老死,宜可自謹,承修佛語。」即捨形壽,入無餘泥洹境而般泥洹。
爾時,眾多比丘持鑰牡開門,見彼比丘已捨形壽,即白世尊:「抱患比丘今已命終,不審⑳魂神為生何處、在何道種。」
佛告比丘:「彼病比丘素積善行,吾與說法,意尋開悟,後便意猛向法次法,分別深法。此族姓子已取泥洹,汝等宜可供養舍利。」
(出自《出曜經》卷第二)
向法次法:又作法次法向。無為滅諦是所向,有為道諦是能向。道諦次滅,故名次法。依道諦而行,亦言如說修行。
(見唐代慧琳法師撰《一切經音義》卷七十四)
①鑰牡:鑰匙。
②轉側:翻轉。
③受性:猶賦性,生性。
④姦宄:奸詐不法。宄,讀作guㄍㄨㄟˇ。
⑤初:全;始終。
⑥看:守護;看守。讀作knㄎㄢ。
⑦躬:親自;親身。
⑧湔浣:清洗。湔:洗滌。讀作jinㄐ一ㄢhuànㄏㄨㄢˋ。
⑨還:迅速。讀作xuánㄒㄩㄢˊ。
⑩嗤笑:譏笑。嗤,讀作chㄔ。
⑪形命:身軀,性命。
⑫齊整:健全。
⑬息:兒子。
⑭將息:養息;養生。
⑮什物:各種物品器具。多指日常生活用品。什,讀作shíㄕˊ。
⑯知識:相識的人;朋友。
⑰差降:按等第遞降。差:次第;等級。讀作cㄘjiàngㄐ一ㄤˋ。
⑱湊集:聚集;會集。
⑲漏:排出。
⑳不審:不知。